人类需要电影,就像一直不停给自己创造存在的意义
连续五天我都在这本书里试图理清一个作为门外汉的思路。导演是什么、电影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拍出优质的电影以及什么样的电影才能称为好的电影。上本读过《口碑与票房》。书里的道德前提至今留存在脑海。在王竞老师这本书的第二讲剧本分析里,其中一章人物层分析的章节同样也讲到道德前提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无比重要的。
十分专业的书,不同专业的人嗑起来就会缓慢许多。如果说《口碑与票房》像大学公开课教授的课程。那么这本《故事片创作六讲》就是每天需要风雨无阻签到的班主任课程。两本同领域的专业书籍气质完全不同。就像两位老师,一位告诉你飞起来需要集体的力量,要这样、这样才能又高又远。另一位则告诉你想飞起来先在地上跑踏实了。一步一步是这样的,不能马虎,不能好高骛远,这本书就像这第二位老师。
电影导演,听起来十分专业又令人钦佩同时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低微的共情能力让我的想象力像一湖死水一样波澜不惊。仅存的一点逻辑也只能提供日常思路梳理。所以,能在这条道路上坚持的人,不仅需要热爱更需要自我正确的认知。认知到自我的局限或者潜能。如果把电影比喻成一个王国。那么作为一个国王,是否可以有效准确的识别平民和重臣,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去伪存真的保持一个国家的道德信仰环境。
在序言里读到国内行业对于“导演”的错误认知和轻易的“我也想去当”这种想法是需要修正的,如果读完这本书能让你正确认知导演的定位,以及作为一个正在学习的创作者如何去仔细把握创作的思路和逻辑细节。那么这一次的阅读经历对你来说就是难得一次的启迪。他让我们知道,一个行业,尤其是一个创作行业,真的不是想想而已,而是真的需要天赋基础的存在。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敏的眼睛和与众不同的心,共情的同时也有理智和逻辑。
所以,对于一个职业的定位万不可因为所谓的“行业现象”从而出现偏差。要全面、要正确、要明心见性、要直指人心。
为了“门外汉”的一点强迫和自尊,在目录里写下了小节中自己读到的重点,以便于日后复盘。
整本书用六讲的总结细节全面的讲授了大到概括解释电影与生存。细到层层递进的剧本分析、创作中的人物分析塑造和选择(如何从现实搬到荧幕)。当然还有专业不同导演作品与风格的分析,那些不同类型的创作类型,各具风格的口吻与修辞都在电影创作的大背景下显现出统一和多元。还有创作中最最重要的影像与镜头设计,这个直接关系到观看美感和专业体现的最后呈现。前期从创作到角色一步步的选择、定位和塑造更多的是对于导演和作品根据环境需求所凝炼的自身表达,那么影像与镜头设计就是更好的把情节和演员的表演趋向准确、完美、动人的展现给将要欣赏的观众。
电影绝不是环境下人们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意见所给出的反应那么简单,除了情感还有逻辑。不论是叫好不卖座,或者卖座但只能称做“电影商品”的昙花一现。创作者和导演都承载着很多无法言说的压力,也就更需要创作中灵活和严谨同时存在于灵感的每一个思考当下。书中在逻辑分析章节里例举了很多作品案例。也花了重点讲述“斜坡效应”在角色和故事情节中的意义。
比起读物更像一本大学课本,像听老师讲课,仔仔细细,面面俱到。可能会读一读放一放,但干货满满,实在具体。如果在电影创作、导演这条路上还在探索学习的你依旧选择坚持下去,那么当初对电影创作的一瞬间心动就能永远保持动心的爱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