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蒙曼老师品读《四时之诗》
孩子在家上网课,沿用校制,每天6:50到7:50是一个大早读时间。这一个小时,也便宜我重温学生时代,大声朗读蒙曼老师所著《四时之诗》。
这本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目录”部分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从右到左横向编排,包括李白一组《子夜吴歌》的四首诗在内,共收入32首唐诗,竖向排列作者、诗题,与其对应的节气、节日赫然在上。加之相映成趣的彩色印刷,彰显了书的活泼与灵动,足见设计者的蕙质兰心。
“目录”之后,是蒙曼老师的“自序”——《相遇在这如许美妙的四时之诗》。序中言明该书核心的蓝本是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围绕四季的节气和节日精心选择,精心编排,以期与广大读者在诗的岁月轮回中感悟人的生命轮回。
其后,王立群老师写了《敲开唐诗王国的大门》的推荐序,充分肯定了蒙曼老师在电视文化上的不遗余力,高度赞赏了她在古诗词解读中超强的理解能力。他认为,“蒙曼解读唐诗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准确到位。这两点看似容易,其实非常不容易。”
自来,“诗无达诂”,千人千面。能够推陈出新,引领读者读出一点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能与古诗中发见更多跨越千年的生命主题,领悟鲜活的时代感,令人叹之服之,这是蒙曼老师的绣口锦心,也是全书的高妙之处。
选择与编排:现代节日与诗歌主题的完美结合
说到唐诗,想到节日,我们一般都会联想到从古传至今的传统节日。然而,蒙曼老师尊重今人的风格,关注了“情人节”“母亲节”“建军节”“教师节”。在这些时间节点,她选择了部分与节日主题高度吻合的唐诗。“母亲节”的《游子吟》,“建军节”的《出塞》,“教师节”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以“情人节”为例,蒙曼老师认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不应该是七夕,最古老的情人节应该是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万物萌发,爱情也跟着萌动。读李白的《长干行》,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爱情观,它不同于西方人“一把火的炽烈”,而是“一江水的长情”。在大众审美中,李白是豪放不羁的,也能写出如此儿女情长的诗,是用了他最天真、最纯净的心,理解了青梅竹马的相爱、相守和相思。也只有李白,才让中国式的爱情更令人向往,也更唯美。
在唐诗里,人类穿过千年的情感仍然可以共生的。通过这些诗的解读,蒙曼老师教会我们怎样“用唐诗来表达情节、建军节、教师节这样一些当代节日的精神实质”。生活多一点诗意,人就多一分灵气,不好吗?
意象与主题:容量与深度的个性突破
蒙曼老师屡次提及,一切景语皆情语。站在历史的观展台,她认真还原诗人当时当地的所见所感,有机渗透个人的二次创作,突破传统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谨,激发读者也可以如她那样对接个人生活,品读涵咏,发前人之未发之言,抒前人之未抒之情。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蒙曼老师分享了《金缕衣》,这是我目前读到的最深刻、最丰富的解读。一首诗,一段传奇人生,抒发了人所共有的情感。“也正因为人所共有,它才能模糊一切差别,打动所有人的心。”诗中的“花”,珍惜时间的人可以想起它,追求爱情的人可以想起它,拼搏事业的人可以想起它,及时行乐的人也可以想起它……总之,你觉得什么最珍贵,它就会提醒你珍惜什么,把握什么。无限的审美空间,情与景,与境,与理,自然融合。突然感觉,生命中那些孤独的情绪有了寄托,心境豁然开朗。
在这一方面,可以说蒙曼老师做到了为人师的本分。为了引发读者自主的感悟,她时不时抛出:“为什么说这句诗妙呢?仅仅是因为……?”等等启发思考的问题,接踵而来的是旁征博引《诗经》《红楼梦》《论语》或者另一些诗人的名句,以文解诗,以诗解诗,信手拈来,妙不可言。
结束
纪伯伦在《先知》中有一章谈什么是痛苦,先知说:“所为痛苦,不过是包裹理性的那层外壳破碎了。即使是石头做的果实,它的外壳也会破碎。如此果实才能示现在阳光之下。这就是痛苦的原理。人生每天都有奇迹发生。你当做如是观,就会快乐多于好奇,你该明白你的心也有四季变换,就像田野有四季变换。”
春有春的色彩,夏有夏的风姿,秋有秋的气韵,冬有冬的深沉。和蒙曼老师“在四季的变换中一起赏读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也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残酷的疫情防控,苦闷的居家生活,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让我们对生命,对世界增了一份现实的感怀罢了。
穿越四季,最美是当下;行万里路,最美是故乡;读万卷书,最美是唐诗。感谢蒙曼老师,感谢《四时之诗》,任岁月不居,愿与长友兮。盖因书好,值得一读,再读,再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