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我带着自己的职业困惑来到成都参加了《新精英生涯规划基础认证班》,在这短暂的3天里,我找到了解决职业困惑的钥匙,也找了组织!我发现来参加培训的同学们都是一群同频的人,都渴望着以一种友好的方式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毕业以后,我就立刻发了一则“杀熟”的朋友圈福利——接受职业困惑咨询,咨询费1元,无效退款。这条“王炸”般的消息在朋友圈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很好奇“生涯规划”是什么,但是这则广告就像某大片,叫好却不叫座,更多的是猎奇和来调侃我的朋友,真正的来询者寥寥无几。
于是本不擅长写文的我开始通过写生涯类系列文章为自己背书。为了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生涯规划,我写了《一个故事告诉您什么是生涯规划》,还转载了朋友写的《我就想知道,职业规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通过文章+二维码的形式,逐步地有网友开始尝试着找我做咨询,积累了一定的案例以后,我还参加了萧公子的生涯规划公益咨询团(为萧公子背个书 ^ ^)。
至2017年底,我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接手了20例咨询案例。据我统计,大部分来询者来自沿海省份,如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以及北京等一线城市,而来自我所在的城市案例只有1个。
从咨询的效果来看,除了1例咨询效果不好,其余咨询结果都比较满意甚至非常满意,同时给了我很多认可和鼓励!对于效果不好的那次咨询,我深深反省,那是我接的前几例咨询,因为缺乏经验,我在对来询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咨询,导致咨询完以后,我自认为还不错,对方却不满意。因此后面的每次咨询我都会先和来访者确定她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会适当地管理来询者的期待,让他知道咨询师能为她做什么,不能为她做什么。
通过这些咨询,我运用上了2016年考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所学到的知识,尤其是在建立咨询关系上,一定要切实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这些原则确实是一段良好咨询关系的前提。同时,我从一开始的毫无套路,刻意使用生涯工具,到形成“套路”——逐步理清自己的咨询思路,察觉自己的咨询特点,从而更快地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直达问题本源。通过案例的积累,我的咨询能力逐步得到了训练,也达到了“杀熟”的目标。
但很快,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
1. 专业。我的专业是机械电子工程,而实际上找我咨询的来访者只有2个是本行业的,其余的18个全部都不是。因此,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对于别的行业,我所能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降低焦虑,决定行动项,但是有些专业性的问题还是需要来访者自己通过互联网或者人脉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相对于有丰富业内经验,能够直接“提点”一两句的大神来说,我的咨询就如同“隔靴搔痒”。而很多来访者想要的就是这些“提点”的话。
2. 阅历。很多明星咨询师都是“半路出家”的,但是他们大多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到很高的职位,或者经历过很多行业,对各个行业都比较了解。成功的职业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背书,再加上一点包装,很容易获得大量的关注,就这宝贵的经验也很值钱,更何况还针对性地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因此他们变现也就显得很容易。而我由于自己工作经验就不多,再加之是一个不算热门的专业,想要快速拔尖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3. 三线城市。根据前面的总结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需求仍然在一线城市以及沿海省份,面对面咨询更容易建立咨询关系,同时也可以累积客源和影响力,而线上咨询也可以建立良好关系,但是咨询效率略微低一些,品牌的形成需要更多自我营销的能力。
虽然我很喜欢咨询这种工作形式,但我不是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做不到“沉迷于技术研究而不可自拔”,更多的仍是作为一种生存的技能,因此我很难给自己设置“十年磨一剑”成为技术大牛的目标。而阅历只能通过时间和能力的积累一点点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格局,这一方面更加需要时间。
那么怎么办呢?最终我瞄准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这片“蓝海”市场,至于是什么契机让我选择了这个方向,我放在下一篇文章为大家介绍!
PS:明天我即将前往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参加赵昂老师的《青少年生涯导师版权课》,全国首开!这一次又会有什么样的链接和惊喜呢?我充满了期待!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