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商业的微观、中观、宏观 https://mp.weixin.qq.com/s/zkgzDSkE2O_AlejlITRelg
感谢刘润这样一篇文章,关于商业的思维框架。貌似他造了个生词儿“中观”,来让结构更完整,便于读者去理解。
文章内容读了好几遍之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我们日常目光所及、容易看到的大多是微观层面,比如说我们做商业或者产品,为了某个机会花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收益,这些都包含着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和沉没成本等要素;
2)当我们岁数渐涨、知识增加、阅历丰富之后,我们逐渐意识到商业的本质是传递价值而非简单的买卖,交易双方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差异主要在于其中一方的交易价值更高;
3)着眼于未来,(我们远没做到的)正确的行动方向是,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用同等成本帮用户提升工作效率(30%以上),一直持续精进。
正值年底/年初,各个公司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做年底总结和下一年度目标制定。出现在这种场合下的热门词汇有很多,比如说客户、市场、销售量、业绩、单位利润、税后总利润、折旧后的利润率、回款时间、货款、新产品、目标市场、budget、预算、流动资金、库存、奖金、分红、贷款、下一年的行动计划、销量目标、利润指标、新产品规划、风险控制… 这些都算是微观层面的项目,大多都是可具体量化的。经营一个企业,这些词汇所对应的方面都是必须考虑,而且还要脚踏实地的细化清楚、逐步完善。我们可以大抵认为,一个公司能够把以上项目想清楚、具体化、有效地执行,公司基本会跑赢市场的平均水平。此外,是否还有更高级的东西需要考虑呢?
我想有的!比如说,部分客户我们是否可转以伙伴相称、相待?也就是说双方是在做交易而不是买卖,从概念上把赚了多少钱,转化为对这个市场做出了多少价值。换言之,价值是我们做商业的目的,赚钱多少只是衡量价值高低的方式之一。这样一来,从年头到年尾所有的商业行为以及商业手段,都为商业价值服务的。也就是说,做有意义的商业的同时赚到合适的钱,而非通常所说的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后者这个说法如其说肤浅倒不如说是市侩,它会导致从业者践踏原则、以丑陋的方式达到赚钱目的。当价值和意义至上时,所经环节都会被赋予价值和意义。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以为,若将来坚持一直这么做,理论上应该会成为跑赢市场平均水平公司中的优秀者了。
再进一步,我也只能继续推论了,能够帮用户提升工作效率30%以上、甚至是提供革新性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公司应该就是商业社会中的卓越者了。不用多说,这样的例子谁都能举出三个五个。很显然,不同的组织和团队,能力有大小之分,如果够不着为用户提升效率30%,那从1%做起也不错。咱们清楚自己的能力局限,但人尽其用,务实地解决用户的问题、提升效率至少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吧。至于最终能到什么程度,交给老天决定好了。
本想试着用几个关键词对以上内容做个总结,却发现框架性的思维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总结的。便于熟记,就将就着借用刘润这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做结尾吧:微观利润,中观价值,宏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