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在某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大意是:“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中有一个回答觉得很有意思:
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换作以前,我会很认同这个回答,毕竟从小时候起,“腹有诗书气自华”,就一直萦绕在我们耳边,也一直觉得,读过的书,即使读完后忘了一大半,但毕竟已经读过一遍,以后用的时候自然会想起来的。
但现实会啪啪啪打脸,如果过一段时间,你再问我: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对不起,虽然我内心拒绝回答,但真实情况是,真的回答不了!!因为我只能回忆起书名和作者...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说过:
“长期读书的人就算认真读过某本书,也会因为要继续接触很多书籍,最后连之前的书的1%~2%都没有记住。只是这样读过,就等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读一本书很方便,除了纸质书,我们还有kindle、手机读书APP可以选择,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开读,并且可以做到同时阅读好几本书(主要是指非虚构类型),确实是开卷有益了,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读完后真的理解了吗?还是说,只是为了体验“读完后,可以将这本书在读书清单中划掉”的那一瞬间的爽感呢?
阅读的目标应该是:“读完一本书后,将书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那么,怎样做到不只“读过”,还能记住呢?看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了解到他推崇的“笔记阅读法”,我觉得,我的问题有了答案。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以对读书法的大量研究和经验闻名日本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所著。在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讲述了如何通过“笔记读书法”解决如下问题:
“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怎样加深对书的理解,深入思考?
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这本书,给我启发最深的是“怎样加深对书的理解,深入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作者是如何在读书过程中记录读书笔记的,下面着重从这方面进行介绍。
01 读书时如何做标记
奥野宣之的方法是:先通读一遍,遇到觉得有价值的将书页折角;再对折角的书页进行重读,如果觉得还是对自己有用,边将书的另一角也折起来;再读一遍上下折角的页面,如果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做记号;接下来,再读一遍做记号的内容,如果觉得可以可以做摘抄,便记录在读书笔记上。
哲学家叔本华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同理,我们读书时,做标记要避免书中“满是重点”,要学会提炼,并且只记录触动自己的部分。学会批判性的去看书中内容,才能引发我们主动思考,加深对书的理解。
02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
对于没有记录读书笔记习惯的朋友,建议你可以尝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用于读书笔记习惯的养成,很容易上手。
笔记格式为: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书中摘抄(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自己的感悟或评论。
作者的方法是:摘抄部分可以用“o”表示,自己的感想和补充用“☆”表示,以下图片为笔记示例:
当然,这只是作者习惯的标记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做摘抄和写感悟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号进行标记。另外,作者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移动设备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所以“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更多是在纸质笔记本中记录的,如果更喜欢电子化记录,我们也有更多工具可以选择,比如:萝卜书摘、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
另外,记录读书笔记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帮你清理书柜、减少藏书量。什么意思呢?喜欢阅读的朋友,都多多少少会有屯书的小癖好,也许很多书放了半年了还没有拆封。对于书柜中确认不会再重读的书,我们如果记录了这些书的读书笔记,那么,它们就可以被转手给二手书店,或是送给更需要它们的朋友,而我们的书柜,只保留会常用来重读的书籍即可。
读完一本书,记录触动自己的原文,写下自己的思考,除了加深我们对书的记忆,也能促进我们对书的理解,有了这个思考过程,读过的书,才能变成我们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