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把蛤蟆先生这本书读完了,沉下心来想一想还是有些话要说。
对于生活,心理是有预期的:生活本来就是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不会一直一帆风顺,也不会一直磕磕绊绊。一直没仔细观察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想,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不能说浑浑噩噩,也是得过且过的样子。不过阅读蛤蟆先生时,好像触摸到了一点心理底层的原因:依赖、等待。
蛤蟆先生初见苍鹭时,是怀着接受建议的心态的,可以,苍鹭压根没有告诉他怎么做,只是让蛤蟆自己去反思。困惑的蛤蟆明白,坐等受教的态度不适合咨询,也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他开始按照苍鹭的方法自己摸索痛苦的来源以及摆脱的方法。
蛤蟆先生第二次见苍鹭时,“你感觉怎么样”,简单的问候,却击中了蛤蟆的心,蛤蟆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心理对自己的抱怨、鄙视、内心的委屈,他从来没有正视过,好像这些统统不存在一样。其实哪里是不存在,只是他刻意不去想这些而已。当开始回忆往事时,一股脑的委屈和不满意变成了泪水发泄出来了。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发现,自己处于儿童状态中。
第三次会面,蛤蟆发现事情在慢慢变好,自己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换句话说,他开始自己做主了。在这次见面中,蛤蟆学习了儿童心理状态,当人们还是儿童时,他们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法反抗,不知道如何适应,会选择悲伤,不安来安慰自己,通过害怕、恐惧、愤怒来表达自己,但是仅此而已,他们还是那么弱小,为了生存,只能适应外界的喜怒无常,有些可能会变得讨好,有些可能是弱弱的反抗,不管哪种,都是一种测试,以观察外界对此的反应,所以儿童在母亲和父亲面前可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样。除此之外,他们对于大人,还有着强烈的依赖感。
为了第四次见面,蛤蟆先生提前准备了材料。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蛤蟆想起来自己的父母,严苛的父亲,温柔但依附听从于丈夫的母亲。在这种环境下,蛤蟆感受到的童年是孤独悲伤的,既缺少父亲的鼓励又没有母亲的温情。不经意间,蛤蟆也成了父母亲失望的孩子,试想,孤单、不安,恐惧的孩子怎么能成为自信的成年人呢。虽然父母留给了他富裕的生活,却也带给了无尽的自卑感。
在这次见面中,苍鹭直接了当的告诉蛤蟆:需要理解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者漠视他们,不然在某种程度上,你就相当于是一个残缺的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蛤蟆需要自己做主,如果不学会自己做主,那就是一辈子在为别人活着,一旦没有了指令,自己仍旧会继续迷茫。由于迷失了自己,蛤蟆不知道怎么做能讨好父母,反过来影响了父母的态度,可怜的蛤蟆,就这样生活在了儿童自我状态中无法自拔。
愤怒,一个简单的心理状态,却让蛤蟆感到了困惑,不仅仅是蛤蟆,我们也感到了困惑,为什么自己不会愤怒呢,是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愤怒还是自己不敢愤怒。书中的蛤蟆是因为怕受到惩罚,自己的愤怒会惹怒别人,反过来惩罚自己,为此,他把愤怒转化成了内疚。不仅仅不会愤怒,提到这个,他还会十分焦虑,不想直面自己内心。其实,之所以缺少了愤怒,是为了生存,必须在面对强大者时采用顺从,讨好,不争辩,按照他人的意思去做,被迫同意他们的想法,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还要取悦他们,讨好他们。比如:在亲人面前表现彬彬有礼,为他们挣面子,即使你不喜欢这个亲戚;选择某项职业,因为他们会感到高兴,虽然自己对此没有任何兴趣。除了顺从,表现愚蠢或者夸张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讨好,另外,道歉也算是一种讨好,能让强大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
最后,苍鹭总结到:成长的本质是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让儿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一次的咨询,才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问题的咨询。
第四次咨询后,蛤蟆已经开始回归以前的正常生活,不过对于成长,似乎还差很多功课要做。
在第五次咨询中,蛤蟆主动提出要设置本次咨询的议题,说明蛤蟆先生真的在进步中。关于为什么不会生气,苍鹭引导着找出了答案,在幼年时,弱小的儿童,通过怄气,撒娇,无理取闹、郁闷、拖延、厌烦、叛逆、退缩等方式发泄着自己的情绪。
在第六次咨询之前,獾的来访,给了蛤蟆一次实践的机会,虽然,不太成功,但是蛤蟆终究是直面反抗了獾。
第六次咨询中,蛤蟆带着獾造成的心理包袱进入了咨询室。如果这个时候,咨询结束,那么大概率蛤蟆就会回到过去的状态,时不时郁闷忧郁,不会比以前好过多少,也不会比以前差多少。
这次,苍鹭引导蛤蟆意识到,獾并不能让蛤蟆心情郁闷,或者让蛤蟆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但是蛤蟆内心中的观念:认为自己是弱小无能的观念,潜意识中配合对方,给自己制造了不愉快。不过蛤蟆并不能理解,内心是抗议的。随后,苍鹭引导蛤蟆分析了獾的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挑剔、爱批评人、容易愤怒、严厉。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强势。不过蛤蟆先生很快意识到,他没有挑剔型父母状态。虽然这样看上去让自己显得有点弱小,不过蛤蟆先生还是提出这个问题。苍鹭通过类比引导蛤蟆认识到,自己也有父母状态,不过,自己不是针对外部显示,而是针对自己显示了父母状态:它判定自己有罪,然后谴责、惩罚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先预设自己做不好,然后事实向着这个方面开始演化,反过来印证了自己有罪,哎,天哪,真不幸的蛤蟆,真不幸的自己。
意识到这一点后,蛤蟆开始明白,只有停止审判自己,开始爱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让自己开心起来,阳光自信起来。
第六次咨询之后,蛤蟆感到不安的同时内心也开始变得更加强大,他发现自己能更理性的思考那些让人情绪激动或者感到害怕的想法,也能客观的检视自己了。
第七次咨询中,蛤蟆明显感觉自己比以前快乐了。不过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虽然不知道是什么状态,但是蛤蟆先生竟然能意识到除了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之外,还存在一种这样的状态。苍鹭为他解释了这种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行事,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父母驱动着行事也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虽然三种状态肯定都会存在,不过只有成人自我状态才能学习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儿童状态没有学习的意识,只是在重复过去;父母自我状态在挑剔后者教育他人,不会去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这两种状态都不需要去思考就能做好)。成人自我状态下,我们需要刻意的去思考和努力,才能意识到:外界的刺激能产生什么效果,真的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虽然刺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自己才是最终的那个影响因素。所以最后,蛤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快乐,是自己的原因,而不是獾、河鼠、鼹鼠、甚至父母造成的,是儿童状态下的自己选择的结果。为自己负责,原谅过去的他人,原谅过去的自己,与过去和解,才是成人的做法,才会彻底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转变。
第八次咨询时,蛤蟆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幼年在严厉的家庭中,努力想要得到认可,但是父母以及其他成员太过优秀,自己始终无法让他们满意,只能用叛逆、另类等表现自己。蛤蟆感觉一直生活在家庭的阴影之下,为了逃避这种阴影,他急切的用醉酒、远离家庭等方式来反抗,但是这些儿童状态下的反抗,并未能如期奏效,反而让大家更加感受到他的无能和自卑。在父母去世后,他以为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了,可是幼年留下习惯,仍旧影响着他,不自信、懦弱、用忙碌代替空虚感、不知道如何爱自己,仍然是一只笼子中的蛤蟆。
第八次咨询中,蛤蟆先生开始询问自己,我怎么看待自己,我怎么看待别人。这两个哲学上的问题,其实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底层架构。在四种(你好,我也好;你不好,我也不好;你好,我不好;我好,你不好)心理状态下,人们会预先为结果埋下伏笔,一步步引导着走向那个潜意识中的结果。
第九次咨询,苍鹭和蛤蟆还是在探讨人生坐标对人的影响。一个人一旦有了某种预期,不管是好还是不好,都会不由自主的向着那个方向前进,即使你不原因,却也好似无能为力。现代职场中的PUA,也可以说是领导处于我好,你不好人生坐标下,采用了对下属的态度。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高人一等,训斥他人,语言暴力: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失望?,批判式断言:你不适合。在这种情况下,被动者往往会产生自卑或者自责,进而验证了主动者的看法。这是多么可怕的循环呀。苍鹭通过诱导蛤蟆根据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四种人生坐标的解读,蛤蟆彻底击碎了那个卑躬屈膝的角色,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也能够掷地有声的进行反驳,面对和处理突发的情况了。这样的蛤蟆已经成长起来了。
最后一次咨询,其实已经不是咨询,只能是两人对过去的总结,蛤蟆已经从依赖进入了独立状态,已经拥有了爱的能力,爱自己也爱他人,不仅能了解自己的情感,也能管理情绪,也许以后的人生中,他们还会走入悲伤和不幸,不过不用担心,独立状态的蛤蟆,已经能从这其中重新振作,能够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了。虽然是总结,但苍鹭还是教给蛤蟆情感智力的知识:求同存异,独立共生。
通过这十次的咨询,蛤蟆摆脱了自我迷茫的状态,重新振作起来了。初次阅读该文,我也一直在思考,目前自己所处的位置,一直没能弄清楚,这十次咨询到底带给了蛤蟆什么,今天通过列举每一次咨询的要点,我突然发现,这些也正好是自己缺少的。胆小、不安的性格的根因是因为自己一直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前段时间为了完成一夜暴富,而疯狂的购买彩票,除了不理智,心底好像还有一点赎罪的意味,不过这是在求取老天的原谅,现在想一想,自己并未做下什么罪孽,只是一直一事无成而已。一直以来只是心理作祟,认为是老天要惩罚自己,所以需要赎罪。想到这里,我明白自己也在你好,我不好的人生坐标中,蛤蟆已经毕业了,对于我而言,离毕业还需要一点时间。但愿以后的路能顺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