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回家,有朋友让我拍点老家照片给他看。于是乎一下子拍了很多照片,家里的四合院,房间里的炕,还有院里的枣树柿子树石榴树;二姨家的窑洞,门口的黄河等。谁知这货看到后,神来一句:你们那儿怎么那么落后,还住窑洞啊?而且你们那儿院子都不高。我想他的疑惑,很多人也都产生过吧。(由于像素不太好,这里就不显示原创拍摄的照片了)。
说起民宿,在中国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那么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风景民宿呢?
——写在前面的话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四季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八百年还是一万年)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日头从坡上走过
照着我的窑洞
晒着我的胳膊
还有我的牛跟着我a
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
祖祖辈辈留下我
留下我一往无际唱着歌
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说起这首歌,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也是山西的写照。正是处于黄土高原的东边。复杂的地形使得山西拥有了四合院和窑洞两种不同的民宿。
在古代山西是“九边重镇”。
自古战事频繁,商贾大户尤其注重住宅的安全。防御性在山西民居中被着重强调:院落封闭的外观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这一切似乎使山西民居产生一种冷漠的表情。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但由于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的共同作用,使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虽然古拙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外雄内秀”是山西民居的特色。
华美的大门是重点中的重点。
大门两扇,用漆油饰。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框、腰枋、门枕、连槛、门槛、门簪、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其中最早的门钉只起加固门板的作用。由于一扇大门往往要由若干块板子拼起来,时间一久容易散开。为了避免散落,就在门板里头穿上带,又怕带不结实,于是再用门钉加固。后来门钉做得越来越整齐,横竖成行,钉子的数目也就成了等级的标志了。在大门上装门钉,本出自构造需要,在本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是为防止门板松散。但钉帽外露,有碍美观,古人将钉帽打成泡头状,这样,门钉兼有装饰功能除了宅门,再辅之以门上的木雕(有的做小巧的斗拱,出挑做成卷云的式样等)、扁额(匾额上的题字更是书法精美,做工精细,内容颇具文采)、柱饰、砖雕等等细部装饰,更增加了宅门的威严雄壮的艺术魅力。对外的山墙一般都不开窗,且高大壁立,外观封闭,表现了古劳动人民一种不与外民沟通的封闭观念。
有些家庭,在院落一进宅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即一堵砖墙)。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影壁附近,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影壁(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现在的新影壁均为一组墙贴壁画,简单大方。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最重要、最优越显赫的正房(或称北房、上房、主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封建家长制的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
除正房外还有东西两侧的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山西人喜欢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和几棵芭蕉或以满架苍藤,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也有用水磨石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四合院外雄内秀的性格特征,让人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山西除了四合院之外,还有一个更显著的民居形式就是前面说的窑洞。华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们总是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从来没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
据说远古时期,陶唐氏尧称王不久。非常关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亲临牧区问苦,忽然传来一般幽香,远处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执火种飘然而来。尧王惊呆了,问牧民才知是鹿仙女,从此尧王食不甘味,一心惦着仙女,决计下山寻仙。尧王带领四个大臣访仙于晋南“仙洞沟”,久觅不得。忽见一俏丽梅花鹿悠然从姑射仙洞走来,尧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见时,一条大蟒突然窜出,直逼尧王,尧王措手不及。只见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顿时颤抖不己,仓惶而逃。尧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丽动人,两人一见钟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话佳缘从此喜结成了。
他们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时祥云缭绕,百鸟和鸣。到了傍晚,结鸾之时,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顶,耀眼夺目,光彩照人。从此,世间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
哈哈,看出重要性了吗?山西人结婚,叫“入洞房”,南方人结婚恐怕只能叫“入楼房”了吧。言归正传,晋南是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一开始因为没有房子,就因地取材,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有直立的特点、黄土保暖性好),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土窑、石窑、砖窑等。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既坚固又美观。
另有一种窑洞,向地下挖巨坑,再挖黄土窑洞,这种更为舒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又因为这里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还利于环保,的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窑洞是自然和生活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无论是四合院还是窑洞,都渗透出山西民居的深沉厚重。山西就应该是这样,这样才是山西,唯有山西才能同时驾驭得了四合院和窑洞。
(本文为大学时期所做,在此完善了一下新版本。大部分照片源于网络,部分史料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