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1978年4月1日,村上春树在千驮谷附近的神宫棒球场看球时,当养乐多队的戴夫·希尔顿打出一记二垒安打后,萌生了创作小说的念头。
他当时仍在经营一家酒吧,在那记二垒安打之前,村上春树从未认真考虑过写作的事情。
那年他29岁。对一个小说家来说,29岁也许还算年轻,但起步总感觉稍微晚了些。每晚酒吧工作结束后,村上春树就开始在厨房写作他的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这本小说是他“青春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次年获得了第23届群像新人文学奖。
第二部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也是在酒吧里写完的。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为寻找少年时代的弹子球机,又返回到无边的孤独之中的故事。该小说不仅有村上春树作品中一贯的疏离、迷惘、孤独,也包含了作者对彼岸世界的探寻与对话。
此后他卖掉酒吧,开始专职创作。
村上春树在国内一直被不少读者黑,以致于我有时不敢公开表示对他的偏爱。人们谈论村上春树的时候,常会说: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然后开始说它各种的不是。但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挪威的森林》算不得他的代表作,顶多只能算他最畅销的作品。
这其实也怨不得别人,我想到村上春树的时候,也总是会率先想到《挪威的森林》。但这并不代表我就因此默认它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
书名《挪威的森林》源自甲壳虫乐队的同名歌曲,你现在听到的这首就是了,如果你已经点开了音乐的话。前奏非常特别,我曾用吉他试着弹过。
村上春树可算得上是一个顶级乐迷了,他的作品中,总是会出现音乐。当谈及音乐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他说:
「音乐比什么都重要。我就是采用演奏音乐那样的要领,继续写作我的文章。主要是爵士乐,功效最大。正如你所知道的,对爵士乐来说最重要的是节奏。必须始终保持确切而坚实的节奏才行。」
村上春树的其他的作品,其实跟《挪威的森林》风格完全不同。想要了解村上春树,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挪威的森林》上的。《挪威的森林》算是他少有的几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或者说村上春树式的现实主义。
村上春树作品主要的特征,是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他笔下的人物,总是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空气变了,规则变了,并且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意象。
比如在《1Q84》里,青豆从堵车的高架逃生梯上爬下来,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天空中有两个月亮,一个是黄色的月亮,一个是苔藓色的小月亮。这似乎是在说,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那些不引入注意的地点,也许就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作家的使命,也许就是要揭示寻常事物的不寻常之处。真理是朴素的。
又比如《海边的卡夫卡》,在某个城市里,天上突然落下鱼来。又或者在某个不起眼的旅馆,遇到已故的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上校。而山德士上校,此刻正在干着皮条客的勾当。
我们读川端康成,或者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这些日本作家,或者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面都有一股属于岛国所独有的日本风。但在村上春树这里,却完全没有这种味道。这大概源于他对一些英文作品的翻译,比如雷蒙德·卡佛、菲茨杰拉德、杜鲁门·卡波特。他将西方与日本两种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获得了一种他自己所独有的、不那么日本的风格:轻灵、朴实,随处透露出的幽默感。
村上春树的写作习惯颇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随笔集《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说道:
「写长篇小说时,我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写得顺手时趁势拼命多写,写得不顺手时就搁笔不写,这样是产生不了规律性的。」
为了更好地写作,村上春树从作家生涯开始之初,就坚持长跑。他是名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参加过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跑过希腊的马拉松长跑古道。他认为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至为重要。
文字首发于公众号小美丽六代,一个专做好书推荐内容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