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以怀疑始,以深信不疑终。 ——柳比歇夫
对于长期从事统计工作的我,刚看到这本书的内容介绍时我是排斥的!《奇特的一生》是一本传记,讲述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激励无数人追求高效而有意义的人生。我心想有做时间统计的时间,是否不如去干些实际的事呢?节约出来的时间是否浪费在这些总结上了?
统计是很枯燥的工作,又要花时间去统计每天做这些事情的时间,想起来就觉乏味。正如本书编者所说:‘’此人一定是奇葩!因每天都记录自己哪块儿花了多长时间,岂不是要把自己累死?而看到笑来老师采用“时间统计法”规划生活效果,并庆幸遇到柳比歇夫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时,我习惯性的挑剔与漫不经心闭嘴了。‘’因为公子展在千聊二十年瞌书讲这本书,我也就认真听完并阅读完了全文,比预计的精彩许多!
在3月4日这个特殊日子里,之所以特殊,我理解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的谐音吧。继续用听书的方式度过,时间花在哪,成就也就出在哪。公子展坚持磕书二十年第七讲是请一位007er、画师周奇讲的,她从四个方面采用树形图方式来讲述:
一是分享这本书的原因:
二是书中提炼的精髓:
三是分析学会时间管理法是对自己的束缚还是给予自由:
这个树形图记录了柳比歇夫具体花在每一方面的时间,因为自律而更加自由。
四是怎样使用时间管理法:
周奇列出了自己的时间计划,也给我一些参考思路。
听完后的感悟:对于读书,读完后能说出来的才说明被自己消化吸收,为己所用。主人翁的时间管理法帮助他更有效的计算投入一件事情的纯时间,有助于更好的过好一生,忠于自己的爱好及理想。有一句话说:只会当科学家的人不是好的科学家。他不仅是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同时还涉猎其他很多领域,创造性的源泉要求驰心旁骛,帮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科学家。作为时间的朋友,就是能享受时间带来的乐趣,洗尽铅华,不被蒙蔽,做喜欢的事情。我们每天的努力,有没清楚自己做过的事情,在纯时间的投入上收获了什么?这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分享此文是告诉大家有这样的牛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本书分十六个章节来书写,每个章节有作者提炼的要点。以下把作者写的要点用第三人称方式分享,他特指柳比歇夫。
1.他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得更好;2.他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6岁时就开始记录时间,感知时间;3.他的坐功极好,属于这样一类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幽默吧!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他旺盛的生命力;4.‘’时间统计”好比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5. 通过记录,他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能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6.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时间,一生忠于一个目标;7.随时利用时间的下脚料,即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8.他以总结为镜,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9.他的一生证明连续系统地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10.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对自己提问,追求真理;11.他在需要的时候,能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那样,从脑中找到对应的材料;12.他不仅记录工作的成果,连生活中的倒霉事儿都一一记下;13.他把时间当成金钱,从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进行统计;14.他还按照自己的身体特点拟定了几条守则。如:不接受紧急的任务,累了就去休息,每天睡10个小时觉等;15. 他不断研究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16.时间统计法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数量上,而在于时间的质量。
读本书的乐趣绝不像我列的条文这样枯燥,里面有很多俄国式的幽默,比如被人敲后脑勺是醍醐灌底,而仍在蒙昧中则比喻为被摔了前脑门;还比如说他爱三种生物:步行虫、女人和蜥蜴。抓住蜥蜴后,吻一吻它们的头,又放走了。柳比歇夫打趣道:“看来,他对女人大致也是如此。”诙谐的语言让人忍禁不俊,丰富的历史、文学、诗歌也受益匪浅。恕我写不出作品的魂,只能推荐阅读。
作者格拉宁曾写《与时间统计法无关——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写了纪实散文的特殊性,忠于人物原型,并努力探索其内心的精神世界。并未主张或弘扬这种做法,主人公在1963年骄傲地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的最高纪录。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时间统计法才成立。 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总之,作为一个统计工作者,记录、统计、分析、反馈是基础,能把自己花在每项统计上的有效时间加以统计,用进废退,提高效率,必将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