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腊八(没错,这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我开心地走进了30岁。
这也意味着,我们八零后中这些最小的一批,也已全部站在30岁的门槛上了。
现在,新晋30岁小(lao)姐(a)姐(yi)突然想来聊聊人生,文字不多,就用三个关键词串联吧——恐惧、边界感、重力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关键词,是因为呀,“恐惧”帮助一个人认清自己是谁;“边界感”帮助一个人找到与人相处的合适方式;“重力问题”帮助一个人理清楚该将时间花在何处。
1.恐惧
整个2017-2018这两年,我曾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按照约定俗成的“理想”职业道路走着的,有着曾经拼了命考到手的“好单位”工作的自己,却与体制内渐行渐远?
开始时我给出的答案是,不合适,不适合。
但是很多人对这个答案不买账,反映很一致——“真有魄力”,一旁的我表情木然,因为我压根儿没有觉得自己多么有魄力,只不过是做了一件自然而然、稀松平常的事情。
而且我怎么反倒觉得,如果有人明知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真正爱上眼前的工作,却依然不离开,才真正叫“有魄力”呢?“真能忍,敬你是条汉子。”
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匹配度,不在于有无魄力,而在于,我不恐惧。
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中提到,“一个人的恐惧是一个人的边界”。年轻的时候她曾劝过人分手、劝过人离职,但现在明白过来的她不再轻易劝阻了,“5分钟还劝不动,就不再劝了”。因为制约着人们做出决定,迟迟不肯踏出那一步的,源于眼前的利益权衡,更源于心中的恐惧。
而人与人之间恐惧阈值差别很大。一个阈值为10的人总觉得,那个嘴上说自己在安全驾驶的阈值10000的人,其实是在横冲直撞,一个不小心就会把护栏撞得稀碎。
而所幸,这个蛮高数值的恐惧阈值,就是自己在这段转折期的护城河。
8月份,我曾经拿到过一份K12工作的邀约,也正因为此而搬到了现在的住处。结果就在正式入职的几天前,在提前适应工作的当口,我发现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
因为这个岗位呀,要么做得特别精深、成为行家,要么在日复一日中汲取不到太多的养分。而我清楚自己无意成为前者,于是就赶在正式签约之前提出了离开。
其实那个时候,我没有什么积蓄(现在状况有所变化——变得更穷了),工作机会也远非一抓一大把。但我依然选择先把帽子扔过篱笆,然后再爬过篱笆去找下一份工作。
如果那个时候我因为担心受穷,或者担心从此没着没落,而违心维持着这份工作,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换个角度讲,我们每个人虽然都会花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止也止不住,但是真正界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愉悦,而是我们的恐惧。
细数全部那些曾离开的工作、曾离开的人,离开的原因无一例外,全都在于我们无法读懂更无法用手接住对方的恐惧,继而更谈不上能量的给予、灵魂的交换,无法建立深刻的关系。
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
转过头我发现,比起与事情打交道时的“咔嚓脆”,在与人打交道时,自己的恐惧阈值很低,在离自己不远处画了个小圈儿,自己迈不动腿、走不出去。
我总在担心,担心自己不被人喜欢,担心自己的言行冒犯别人,担心自己被孤立被冷落,担心不能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画面。
于是我试着去讨好别人,要么大包大揽地付出甚至舍弃既得利益,要么有意无意回避可能会到来的冲突,要么是试图以“交心”的方式来换取对方的信任。
这么做的结果,往往都不是很好。后来我才意识到,无他,缺乏边界感使然。
2.边界感
罗胖在视频节目《知识就是力量》中一期主题为“怎样成为一个处理矛盾的高手”的节目中提到,预防矛盾的一种最有效的思维方式叫做“建筑师思维”。
我们生活中大量的冲突和矛盾是由于边界感模糊造成的。要在混乱的空间中划出清晰的边界。
在上面提到的那份K12工作中,我认识了一个上海姑娘小蚊子,家境极好。有一次晚上加班,她叫了外卖,吃完又叫了滴滴打车,两人一同吃饭,一同乘车到了徐家汇。
下车后我问她多少钱,她略一计算,数字给到我时,我一愣,发现她把外卖与打车钱共同平摊了。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都以为将长期共事的。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有过嘀咕,“真是小气”,但是现在呀,每当提到“边界感”这个词儿时,我都会想到她,继而感激她的举动。
正是这种“明算账”的做法,使得我们彼此无牵无碍,“谁也不欠谁的”,心里没有疙瘩。虽然几个月没有联系,但是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发条微信愉快约个饭。
这种关系,真是再理想不过啦。看似功利的举动,背后却导向了美好的所在。
11月末,一个同事对我说了一句话,一针见血。
“你在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挤占了原本应该花在正事上的时间”。
没错,虽然这半年里,我积极链接小伙伴儿,甚至还尝试组织过两场小规模活动,看似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其实心里的恐惧一直都在,猛不丁就会被撕开,投入大量时间而不自知。
好在,这种恐惧是有解的,通过刻意练习可以减轻由“不确定”带来的压力焦虑,一步步提升这部分的恐惧阈值,不再画地为牢。
但是同时,还存在另一类恐惧——它无解,至少解锁的钥匙不在自己手上。这样的恐惧就属于重力问题。
3.重力问题
一个人无论跳得多高总是会落到地面的,因为重力是无法逃掉的。
类似的,有些问题是无解的,至少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发生改变的,它们被称为重力问题。
面对重力问题时,唯一去做的,就是不再在它们身上花时间费精力,转而将资源投注到非重力问题上,特别是那些有着可穿透时间的力量的事情上。
就在这一周,我猛地察觉,自己身上存在着一个重力问题。它不受我的主观控制,一直对我施加着强烈影响,但我却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它,或者说,潜意识里在逞强,拒绝承认它的存在。
当意识到“原来是这样”的那一刻,我虽然蛮失落,但感受得更多的是释然。我开始承认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无力,低头遵从世界的规律规则,让自己简简单单地“听话”,反而内心充满了宁静。
这个重力问题将陪伴我的一生,我无法赶走它,那就与它做朋友好了。
回望2018,诗人痖弦的一句诗给了自己很大启发——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如果你是观音,就不要跑到罂粟的田里问自己是不是足够艳丽;如果你是罂粟,就不要跑到观音的山上问自己是不是足够灵慧。
无论是观音还是罂粟,都将不得不面对各自的恐惧,去尝试着接受它,或者提升它的阈值。
无论是观音还是罂粟,都要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感,避免事后懊悔,吃力不讨好。
无论是观音还是罂粟,都要花时间在非重力问题上,静静地看着那些重力问题就好。
无论是观音还是罂粟,都活得很自在。
我们每个人,都有到这世间走一遭的价值。
生日快乐,亲爱的观音和罂粟,亲爱的同龄人们,亲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