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王雪蓉
流传至今的一则校园民谣——“中学生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恐怕精妙地概括了中学语文学习的三大难点。其实,对于新教师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三大难点呢?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便遇到了《故乡》这篇对于学生学习、教师讲解难度都比较高的小说。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优秀发表于1921年“五四运动”的主阵地《新青年》,《故乡》是对“五四”时代精神的体现,对文化革新和青年思想启蒙有着重要作用。《故乡》塑造
了多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性,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较高。同时,也因其价值之高,在中学教学中常常出现难教、难学的现象。《故乡》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从“单元提示”来看,其“人文”主题是关注少年的成长,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语文能力训练要点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而《故乡》课文的“预习提示”体现为理解闰土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另外,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也紧扣这些内容设置了问题。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显然应该根据这些内容的引导制订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透过文字本身学习文章蕴含的精神。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我陷入了难处——小说共88自然段,内容有9页之多,如何真正在课堂上学明白?
直到周一的早上,我在教室内听了师父吴静老师的对《故乡》一课的讲解——吴老师在课前播放了《故乡》微课,并对小说主题进行了总结,其后给予学生课堂初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带着从微课中获得的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在文中勾画出感兴趣、有价值之处。初读结束后,从第一自然段开始,吴老师鼓励每位同学选择一段朗读,并对《故乡》一文进行细读指导。听完吴老师的两节课后,可以说我是醍醐灌顶,这时才明了对于这样难度较大、含义深刻的小说怎样教学,当即我便在听课记录本“听课收获与反思”一栏写上:“吴老师的文本细读、精读功力非常深厚,作为新教师仍然需要努力学习。”
这样,我对备课进行了调整,可以说是经过这篇小说之后,我自己也才真正地学到“批注阅读法”的精髓,敢于在文本上留下自己的见解,比如读到闰土说自己曾经与“迅哥儿”哥弟相称是“不懂事”时,在书上留下自己的旁批:“难道懂事就是叫老爷?”在这样熟读、精读的过程中,我渐渐产生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但是,我也总会疑心自己的见解比较主观,缺乏权威性,因此在知网、万方查找了比较多《故乡》相关的学术论文。对于这堂课的讲解,我依照吴老师的方法,对课文进行一个细读、精读的指导,最后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讲解——《故乡》主要塑造的“辛苦麻木”的闰土、“辛苦恣睢”的“杨二嫂”、“辛苦辗转”的“我”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各自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一类人,对应着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国民性的三方面——奴隶性、流氓性、软弱性,并对文章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进行诠释——无路可走是因没有人去走,只要有人走,且走得人多,就会成为一条路。“路”代表希望,“走”就意味着行动;要创造作者心目中的新社会,就要无所畏惧地行动。这样的行动仅靠个别人、少数人是不够的,要靠许多人的共同努力。
这样,我依照吴老师的课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但是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等设问比较简单,以自己的讲解为主,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表现机会。
古语有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文本细读走进“故乡”,更要能走出“故乡”,对于课堂教学生成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有“预案”,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其引导到预设目标上,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9|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