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赚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
最为典型的就是诈骗罪、合同诈骗罪、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四个罪名的涉案金额通常都比较大,特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但只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没有无期徒刑和死刑的,最重只能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即便非法吸收500亿,也就是十年以上的量刑。反观诈骗罪,50万就可以判处无期徒刑。
某种意义上来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比其他罪名,利润(赃款)来得更快更多,而成本(量刑)来得更少更轻。
之所以判得轻,是因为触犯这个罪名的犯人,他们确实是在做企业做项目,只是没有吸收公众存款的资质。跟银行抢客户,可没这么容易。其次,作为犯罪者,主观恶性比较小,吸收公众存款的初心,并不是占为己有。再次,受害人也是图利,是作为投资者加入进去的,对于项目本身并没有错误认识。某种层面上来说,受害人也有一定过失,失在有眼无珠。
而集资诈骗罪相对应地,作为犯罪者,主观恶性特别大,他们一开始就想把钱占为己有。所谓的项目或者投资,都是虚构和包装出来的。其次,受害人纯粹是被骗了,他们都陷入项目真实存在并且能盈利的错误认识里。
所以集资诈骗罪判得更重,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得更轻。
想象一下,一个聪明且高学历的犯罪分子,如果还顺便研究过一下刑法,然后有计划地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它的危害能有多大?成了就卷钱跑路,不成大不了十年。
那么应该怎么避免被非吸呢?网上太多避坑法则了,随便一搜都有一箩筐,核心点四句话可以总结。
先画大饼,告诉你项目很有前景和潜力,从而博取你的信任。
再上群演,通过各种场景道具宣传造势,从而坚定你的信心。
贪利心理,15%甚至30%的年化回报率,从而掏空的你账户。
不断复制,拆东墙补西墙用本金付利息,直到资金断裂爆雷。
那么,被骗之后该怎么挽回损失?
过往的办案经历中,遇到太多人被骗了。公司或项目一旦爆雷,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前往报案。但即便立案侦查,要么老板跑路,要么资不抵债。绝大多数时候,钱还是追不回来。
所以还是应该预防为主,事中干预。
怎么预防和干预?在投资前,谨慎考虑。在投资后,及时止损。
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你投资之前,就应该进行充分地调查和了解。基于犯罪分子包装和洗脑的能力极强,个人一旦陷入是极有可能无法自拔的。所以,在决定把钱给出去之前,不妨多问问身边人的意见。
正所谓一人技短,三人技长。三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
如果已经身在其中,但是公司还没爆雷,这时候就有讲究了。
作为千万投资者之一,你并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骗,也不知道对方一共骗了多少钱。没有爆雷,意味着公司还有钱。没有立案,意味着公司还在运转。
第一时间要做的是收集证据。一方面是为报案做好准备,一方面是为谈判增加筹码。
收集证据后,在报案之前,一定要先用强硬的态度,跟对方谈判并且摊牌,用手上的证据做筹码,用报案作为理由施压,促使对方立即退款,从而及时止损。
收集证据和谈判需要一定技巧,委托律师介入将会事半功倍。
不论谈判是否顺利,自己的损失能否挽回。摊牌之后,及时报案。先私力自救,再惠及大家。
无需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过于自私,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况且这种做法并不违法,大胆干便是。
问题在于,很多人无法及时觉悟,即便发现被骗了,因为缺乏经验,要么打草惊蛇,要么直接报案,结果自己的钱还是追不回来。
这里面要注意两个核心点。
一是犯罪分子是有可能随时跑路的。打草惊蛇会引起对方注意,如果对方决定破罐子破摔,可能会连夜跑路,第二天你再找上门去,就只能发现个空房子,又或者只有一些不知情的普通员工了。
二是即便报案钱也有可能追回不来。确实涉嫌犯罪,公安机关会迅速介入调查并立案。一旦立案,老板面临刑事拘留,公司面临停工停产,资产面临扣押冻结。不管人抓不抓到,后面有多少投资者你都不知道,他们一共投资多少钱你也不知道。即便还有剩余财产可供返还,也会面临僧多粥少的问题。
所以,做事讲究策略,出事记得找我。点个关注,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