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父母下跪洗脚4天,治好了他半年的高烧和癌症,
女孩换男朋友会烂手烂脚,最终被锯掉;
儿子被砍死,是因为不孝;
……”
这是近期的一条新闻,发生在温州传统文化促进会亲子夏令营,
他们给一群未成年孩子教女德,讲孝道。
后来这家夏令营被责令停办。
其实这类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视频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不是自愿参加,而是被家长用欺骗或者“绑”的方式送来。
所以,今天我想来谈一谈,到底什么是孝顺?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孝道的国家,但很多人对孝存在错误的认知。
比如有的父母会说,“我生你养你就是最大的恩情,不管我做错什么,你都要体谅我、孝顺我。”
他们还会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应该听我的”。
然后,我们会看到,
有些子女选择“孝顺”,而学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从事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过一个不幸福的人生;
有些子女的婚姻因为父母的干涉而鸡飞狗跳。
……
纪伯伦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教会他生存能力、认知世界、受良好教育,直到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个过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这是父母的选择,但不应该把这种辛苦当做要求孩子孝顺、服从、报答的理由。
在我的成长环境里,也免不了被灌输要孝顺、要听话的观念。
在我初中的年纪,母亲为了避免我早恋,不断灌输「谈恋爱是肮脏的」这样的思想;
工作以后,母亲会说,孝顺的子女都会给父母寄钱;
23岁那一年,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母亲安排去和一个比我大十几岁的男人相亲。
那时候,我还是比较“听话”的。在潜移默化下,我骨子里会觉得谈恋爱是不好的,女人是卑微的;刚步入社会工作的我无法有多余的钱给母亲,我内心是自责和羞愧的;我还配合了那场相亲的表演,只因为母亲的一句“对方有钱有房子,我这是为你好”。
《童话心理学》一书讲到一个观点:
“从根本而言,母性具有孕育死和生的双重性,既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又有吞噬一切生命致其死亡的负面力量。负面力量在于它对孩子有强大的支撑力,因而阻碍孩子独立……”
我们歌颂母爱伟大,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其局限性,看到一位母亲阻碍我们成为独立人格的局限。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才会有理性的「孝」,而不是愚昧的顺从。
后来,随着我个人的成长,渐渐成熟后,通过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以及无数的争吵和泪水,换来了母亲的尊重和边界感。
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会更加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非常清楚与父母的关系是用“爱”维系,而不是不平等的权力和操控。
如何突破“孝顺”的牢笼,回归理性的爱?
近年来,大家都在关注原生家庭对个人影响。
确实,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塑造有很大的影响,不只我们在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的父母,也在受着他们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果你说,“我现在过得不好,都是父母害的!”
那么对不起,这个锅真不应该由父母来背。
因为我们可以被影响,但无法被决定,
因为我们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人生的剧本。
把成长的责任抛给父母,
实际上是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在我们一步步迈向成熟的过程中,
需要去看到记忆里,爱的部分。
他们曾在你学走路跌倒的时候,一次次教会你站起来,
他们把鸡腿留给你,笑着说他们喜欢啃鸡骨头,
他们省吃俭用,只为了你闹着要的那双运动鞋……
那些滋养我们成长的部分,都值得被看见。
作为子女,我们还需要明白,孝不等于顺从。
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反复沟通和磨合中,理解彼此,接纳彼此。
当你真正懂得爱父母,
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的健康,
经常性的电话问候,
做力所能及的事,
这一切,是源于爱,而不是为了表现“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