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婚姻家庭的读书计划
打造随身的父母成长学堂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是百万父母读书计划的领读人王国峰
今天我们解读的林文采和武娜《心理营养》
今天我们继续林文采心理营养问题回答的解读,今天的解读内容是行为偏差,接下来我也大概的说一下这些学生和家长提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如下:女儿天生就很逆反,别人让他做的事情,他偏偏不做,而且还唱反调,吃东西不吃,选衣服不选,还满地打滚儿;三岁的儿子总喜欢对我们说一些狠话,“滚,不要脸”之类的,两岁的孩子都喜欢在大街上大喊大叫;19个月的孩子,看到同龄的小朋友过去就打人,看到大人还会叫叔叔和阿姨,在家里面讲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是一出门还是老样子;有些孩子在商场里面看到东西就会买,如果不买就不同意,就哭闹、满地打滚儿,父母没辙;三岁的男孩儿,在幼儿园每天要有20次攻击别人的行为,总是打小朋友,谁来就打谁,而且有很多口头禅,什么神经病、你烦不烦、你真烦人等等这些话。那对于我们自己了解一下我们自己孩子有没有行为偏差的问题,那林老师这本书心理营养,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零到八岁,可能会更多一些,那当然孩子慢慢长大,有可能零导八岁的教养模式,影响了孩子当下在青春期的一些问题。
解读行为偏差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行为偏差,国内常常会有课程或者书籍,讲到这个词,特别是孩子做心理咨询,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也会用到这个词,那什么是行为偏差?一般是指这个人或者是某一个群体,偏离了绝大多数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行为,或者是某种外在的行为现象。如果在医学上,不能定义叫什么焦躁症、抑郁症,等等,他怎么去表示这个人心理上会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就会选择心理行为偏差,那这个是我个人的解释,那有了行为偏差,我们做家长怎么办?
当孩子打人,无理取闹,甚至做出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父母除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干预或者是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孩子当下是不是有情绪的问题,如果孩子没有情绪问题,我们就告诉他,这样做不合适,没有效果、不对,不可以这样做,他就不会继续这样做了;但是如果孩子有情绪,你怎么说他都不会听,也听不进去,他需要使用大量的肢体语言,比如扔东西,比如说打人,甚至要骂人,说难听的话来表示、表达,或者是释放自己内在的情绪。当然这里面还要说一下,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会遇到敏感期,比如说脏话的敏感期,比如说,在两岁大量的逆反,这都属于正常的,生命的发展的规律。
如果一个小孩子处在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或者自然的状态。他自然会知道自己这么做,比如说大人,扔东西,父母会不高兴,那为什么?怎么跟他说都没有效果,屡教不改,特别是他都知道这样的做事情的后果会被训斥,父母不高兴或挨打,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忍不住,往往这个时候除了敏感期,那多数是有情绪的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应该去检查一下孩子情绪真正的来源,就我们三个关系,家庭关系有关系。比如说,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孩子和爸爸之间的关系,这个三个关系的质量好坏,会影响我们孩子的情绪。
这是林文采老师给出来的三个关系的质量,让我们去评测一下,孩子问题,孩子情绪的来源是不是跟这三个关系有关系,另外,我再补充一下,有的时候孩子之间的关系,比如大姐跟二妹,大哥跟妹妹之间的互动,也会导致孩子有些情绪,而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那对孩子也是有影响的,爸爸妈妈的夫妻关系有问题,或者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情绪不好,太急躁,太高雅了,动不动就让孩子闭嘴,别说话,太掌控了,非常容易让孩子积累情绪,那孩子有了这么多的情绪怎么办,她总要有一个情绪出口,这也是我在很多课程里面不停的要讲给大家去听的。
当孩子内在情绪太多了,不知道怎么去释放和处理,他必须寻找一个出口来表达出来,我特别在这个时候呢,孩子的前额叶没有发展完全,所以它就会有一些偏差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哪怕是负面的注意,或者是来释放自己的情绪,最后导致行为偏差,因为平常的行为解决的关键不是通过什么样的管教,道理,训斥和惩罚的办法,让孩子听话,让行为回到正常的轨道上,而是我们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确实跟我们父母是相关的,跟我们这几个关系是相关的,那接下来我们父母要学会怎么去调整和提升自己,把焦点放到自己身上。
今天解读内容的是社交和社会化,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家长和林老师的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三岁的孩子在家里喜欢说话,活泼开朗,上幼儿园表现也不错,可是最近,不爱说话了,孩子很喜欢跟人家分享零食,可是问题如果有人不要,它就会硬塞给人家,如果人家不接受,他还会很生气;孩子两岁,平时与世无争,与同龄的小朋友在一起,经常被人家欺负,被人家打。他也不还手,还不反抗,自己要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回到家里就打妈妈就打姥姥,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三岁半的儿子总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孩子不太合群;四岁半的儿子和一个男孩儿,这个男孩儿,有时候下手一点儿重,我要不要阻拦儿子,不在于他继续来往;问了这么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跟孩子开始离开,我们的父母走向小社会,有些关系父母一看,孩子要去跟别人家交往,如果交往得顺利,父母自然很开心,如果交往的不顺利,出现上述说的这些问题,父母就会担心,甚至让孩子照着自己的方式去做,可是效果就没那么好,那怎么办?
孩子一旦开始接触社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特别是这些小孩子,刚刚离开父母。有时候我们父母就会怀疑是不是。我们的孩子是绘画的能力不行,是不是孩子与别人的连接的能力,天生的性格有问题,是不是孩子,我没有教好,会有很多的问题都会在孩子与社会互动的时候扑面而来,其实无论是孩子社会化还是与人交往,这件事情都不是依赖于我们做父母的,作为成年人的在旁边手把手教出来的,孩子满三岁逐渐地和妈妈开始分离了,也就开始学习大量的社交,从最重要抚养人。妈妈这个角色开始过,过渡到爸爸,姥姥,爷爷其他人,然后开始过渡到社会。
虽然他仍然处于学龄前的阶段,但是孩子喜欢,与父母互动,与家人互动,与自己熟悉的好朋友互动,实际上这个时候她已经进入到了社会阶段,或者叫社会化的阶段,人和人的交往,其实是很细微的,隐秘的信息的传递,很难一对一的口头讲清楚,并把这些内容的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的父母仍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停的跟孩子讲道理,其实效果是甚微,这些道理需要孩子从真实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感觉,然后从而自己得出结论,怎么跟别人去交往,怎么说话,怎么去表达,如何去互动,如果孩子不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个理论就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
如果没有积累这些经验,孩子走入到社会里面,与人交往,交朋友的过程和结果,就可能不会太好,被别人讨厌,排斥,排挤,甚至被欺负,等,学了两三年之后,这个时候呢,孩子大概五六岁左右,有些孩子,已经进入到了学校,他已经知道了,学校和家里是不一样的,家里和超市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情景,就有不一样的表现,这就是他从人生,从生活,从交往,从体验当中逐渐学习来了。而这个过程,就帮助到他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孩子体验过来的,而非父母一路的不停的指导,社会化好不好,社交能力行不行,跟性格没有太大关系。
外向一点的孩子,胆子可能会更大一些,比较敢于去尝试;而内向一点的孩子,也不存在问题,他们最多是先观察一会儿,把握大了,然后再去行动,可是这样的效果,就是成功率比较高一些;因此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社会化社交,交朋友都不存在问题,只有一种孩子会遇到问题,哪一种孩子,就是情绪太多的孩子,这些情绪是怎么来的,是怎么表达的,会一直影响我们的孩子,当一个孩子内在情绪太多时,整个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干扰,别人用这些时间去观察别人,观察社会,观察环境,观察交往、学习社交的时间,他却总在琢磨着,‘’我妈妈为什么今天晚上生气啦,我的妈妈为什么会打我啊,为什么他又要吵架,为什么那东西都摔到地上碎掉了,是不是我不好 ‘’。
孩子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这些事情,他需要去搞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这些孩子太小了,根本没有办法能理解,而更多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归因,就是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妈妈会打我,为什么今天又会这样,或者是更困惑的是,同样的事情,今天妈妈生气了,而另外一天妈妈去没有生气,为什么会不同呢,孩子这些内在的困惑会一直影响孩子。甚至孩子对未来一会儿放了学,回到家里。一会儿,爸爸妈妈会不会再一次吵架,或者是我没有做对什么,妈妈会不会又批评我,他整个人的生命力和经历,兴许都耗在这里,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社交。他不但没有学习社交,还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了更糟糕的互动方式。
是啊,亲子关系非常重要,我们教育孩子跟孩子的关系很重要,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亲密关系是不是良好的,我们跟自己的关系是不是OK的,家庭是不是有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也再下一周的时间,我们将推出我们的另外一本书,跟亲密关系有关系的。是李中莹老师的亲密关系,全面技巧这本书,欢迎大家提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