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无巨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凡事有计划
——题记
在阅读管老师的《一线带班》这本书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的很“一线”:一线的学生、一线的故事、一线的妙招。书本共分为七个章节:抓开头、抓作业、抓家长等,每一章节所讲的都很接地气,每一个事例的的确确是在一线带班中会遇到的困难。管老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秘籍,他利用幽默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一个个机智的小妙招,这些妙招有些是我在平时也会有用到的,但在管老师这儿,我看到了更全面的措施,有些是我正在经受着痛苦却又想不到好办法的,总之,整本书甚是能吸引处于迷茫带班的我。
1. 一线带班,比“初刻效应”更重要的是“阿伦森效应”
管老师在第一章抓开头中提到了这两个名词,初刻效应主要强调的是孩子们根据见到你第一眼时所产生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往往难以改变。这让我回想起带这一届孩子一年级时,我想着一定要给这班孩子开一个好头,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太温柔也不能太严肃,为了准备这节开学的第一课,那天晚上失眠了……当然也因为我的努力,收获了一个你争我抢的发言课堂,同时也得到了班级孩子们的认可,觉得语文老师幽默又温柔。但我没想到的是,正如书中所讲:当时的好,我只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初刻印象而有意伪装的,时间一长,孩子们就越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怎么越来越凶啊,一点都不像开始时那么温柔了。从长远来看的话,我这样的做法显然有点儿急功近利。有一句话说的好:日久见人心,如果你真的好,难道害怕别人发现不了么?如果我一开始与学生以我常态的样子去上课,也不至于孩子们会觉得老师怎么越来越凶了?甚至可能还从我身上看到一些一开始没看到的优点,这样的相处方式,也叫阿伦森效应。显然,一线带班与学生以这样的方式相处,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越来越好,走的更远。
2.一线带班,所有好法子的基本前提是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
管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许多方法,我觉得平日里带班时,我也都有在做,但是为什么没有带出什么自己的妙招呢?当我细细品读完《一线带班》后,我发现了一线带班,你想真的带出属于自己的妙招,属于你的那个好用的方法,那是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的。花时间比较好理解的,但是花精力,这个点还是需要我们有自己的心思用在上面的,管老师强调,每一个成功的班级管理策略背后,都是需要我们无数次的尝试、调整和优化。这就是,每次你听到一些有经验的老班分享带班策略时,效果那么诱人,但是一旦拿到我们自己的手中,那呈现出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管老师提到的那些看似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技巧,其实都蕴含着教师对学生深深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这些技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
3. 一线带班,家校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管老师在书中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家长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深感赞同。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例如,管老师提到的利用微信群发布作业、分享学生在校表现等做法,我都曾在实践中尝试过。但不同的是,管老师更加细致地规划了家校沟通的内容和频率,确保信息既不过于繁琐,又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精准的家校合作策略,无疑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线带班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持之以恒地优化方法,以及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