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觉得生活很累,觉得自己身上没什么优点,觉得比不上他人,眼中的别人都那么厉害,为什么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觉得自己能把很多事情做好,实际在真正做的时候才感觉都是些零散的想法,在投简历的时候才发现好像没什么技能和经历可写...
所谓很多人觉得自己没什么能力可言,人际关系中的烦恼,都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上形成的,由此出现盲目自卑,自负,自信。
我们思考一下,在新媒体还没有兴起时,在微信和微博之类的社交平台还没有现在这种规模的月活量时,大家都在做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自己,以怎样的“营销手段”把自己推出去的...
现在大家能感受到的,也是天天被各种课程包围着的人们,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怎么会如此兴起。
英语暂且不说,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提倡学英语,一直以来,网校也是遍地开花。
现在所接触的不仅有网校,还有上课形式相当的各种火爆的微课,小讲等,各种教育类平台,大家学习知识已毫不费力,资源随处可见。
其他很多课程都是以这种方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和倡导。
再说说语文吧,学生时代的语文考卷,有多少人想到作文就头疼的,特别是偏理科的学生。
那个时候谁会想到今天有那么多人因为写作做到了经济独立。现在可以讲教写作文的老师层出不穷,文章写的好点的人都能来教怎样写出好文...
有多少人在学生时期对那些繁琐但重要的知识,不想好好学,懒得学的技能现在都可能成为生存手段。
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其他领域,教如何社交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如何在职场挥洒自如的,怎样看透心理的,如何写好文案的,如何做好营销的,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还有一些免费课程,有的免费课程里还夹杂着关于他的其他方式方法的一系列课程。
因为这些课程都有一段包装它的文案,意思基本是说,是不是现在处境困难啊,是怎样一个状态啊,在职场是不是犯晕啊,生活看不到前方或是工作看不到未来啊,学好这些就会对你有多大的帮助,未来会怎样怎样...
这已经成了一种模式,而且人们已经适应了,觉得很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
看了都想学,都想报名,生怕少了哪个,自己就落后一步。“我要学了,我也能成功,我也能变得厉害。”“如果我都能学好,我也能拥有自己的N桶金。”
其实这何尝不是耗费了大部分时间才得到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富一代,才华出众的人并不是我们所讲的一夜暴富(这很不稳定且没什么积极价值),他们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在我们看来很不起眼的事情他们花了我们想不到的精力与坚持。
其实我们要学的不止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还要有热情,一种对事业的敬畏,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不能抱有一种随随便便就能做成的心态。
并不是你拥有了他的条件就能和他一样把事情做好,而是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如果是一时兴起,那肯定不能长久,也就更谈不上坚持。
很多人可能会在听完各种课之后还是不能过好这一生,那就是没带入实践或者是不适合自己。
不要盲目跟风,做什么事都一样。先做自我察觉,找到适合学习的点。
再拿网红来说,羡慕这个职业的人很多,心里想如果我也成为他们就好了。但是要先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观点,是不是你要传达的一种影响,想想这个职业对你来说有没有意义。
是否被表面上的光鲜所吸引,看似也比较轻松。如果开始做,会不会和你想象的一样,是不是长久之计。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她们从一开始也很普通,逐渐被打造出所呈现的样子。而且并不是人们都想红,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
我们要看向自己的内在,不要对任何事情囫囵吞枣似的学习,不要想着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要不就会失去机会,失去竞争,要看自己有什么。
我们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自卑感和焦虑感,或者是优越感,因为全部看向外在,才导致内心产生混乱,选不好出路。如果我们不和别人作比较,观察自己拥有的能力,技能,才艺,找到内在点,不遗余力的去发挥,创造。
到这里,有人肯定会想,现在的人们都有竞争意识,怎么可能抛开这些去花时间打磨,恨不得一天学几样本领。
但是就因为别人的付出我们没有看到,才会认为“成功”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说什么都会,那肯定什么都不能做的很好。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去除不必要的追随与烦恼。
有句话说的好,价值观的差异决定了成功标准的差异,成功分很多种。就像上文提到的那些人,他们分布在各类领域。
如果把他们分开来看,也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就因为职能不同,才有了各种内容类型。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田里耕耘自己的种子,然后培育出不同的粮食。各司其职,才有了丰登五谷。
就如一位哲人在总结阿德勒的智慧所表达的: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是啊,我们要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思考如何才能达到那个想要的自我,要在自己的那个轴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