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语听力之三:关于听写法的一些思考
大家知道,听写法是我们提高外语听力的一门利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那么,是不是听写法就是全程提高我们听力的一把万能钥匙呢?或者说,听写法到底有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呢?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先从身边的事例开始吧。
当我们说某些人或某个地区的人四十不分,或黄王不分时,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准确来说,虽然某些地区的人,由于方言母音的影响,可能容易出现四十不分等现象 ,但具体来说,一般还是有以下两种类型的:
一是辨音能力强的类型。有些人,由于遗传或其他因素,似乎天生善于辨音。对他们来说,不管方言母音如何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随着其上学,听广播或看电视等形式的与普通话的接触,自然而然地,所有普通话的音都可以准确的听出并自然的说出,无需任何专门练习。
二是辨音能力较弱的类型。除了上述的能自然而然地提高的类型外,还有不少人,不管如何听广播看电视,以及如何和普通话接触,总有几个音听不清讲不准,总会困扰他们。有时,出于职业考试或自我提升等的需要,不得不进行专门训练或刻意练习。但练习的结果,往往会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改进,而另一种则是难以改进。
说到这里,我想说明一点,虽然有些人口音很重,有点影响口头表达,但这不代表这些人语言能力低下。很多时候,事实却是恰恰相反的。古往今来,许多饱学之士,往往一口浓浓的乡音。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其《回乡偶书》一诗写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总的来说,不管诗人的乡音如何,他的文学成就,是很多口齿伶俐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大家能接受上述看法,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听写法也有其局限性,或者能看出听写法的局限所在了。
至于说为什么听写法的也有局限性。答案其实很简单。从我们生活的例子中,我们知道,我们身边有些人,他们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在普通话的海洋里,不知听多少广播,看了多少电视,进行了多少口头交谈。但是,他们依然会有四十不分,或黄王不分,或NL不分等情况的出现。那么,当我们学习外语时,我们仅仅靠有限的听写,就能把所有的目标语言的音素都能听清并听准吗?我们听目标语言的量,能比得上我们身边的这些四十不分的同胞听标准普通话的量吗?
事实上,真正辨音能力强的人,他们学外语,大都不会或不喜欢做听写练习的。因为他们大都能一听就懂,无须过多练习。而喜欢或需要做听写练习的朋友,辨音能力往往不是很强。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但他们知道,要提高听力,需要专门练习,比如用听写法等等,有针对性地专项加强听力学习。
对这些人来说,做听写练习,一开始,对提升他们的听力的确帮助很大。但当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很难再提升了。原因或许是,你能听出来的,大部分都能听出来了,但你听不出来的,不管你怎么练习,则可能会很难听出来。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不对吧,我可是都能听出来的呀”。其实,你能听出来的是你熟悉的。如果你真的都能听出来,那么,你的听力基本上没有问题了,那么,你就可以像听母语一样,去听小说,听播客,听访谈或听笑话了,就可以用耳朵去学习了,你真能做到吗?事实上,对大部分外语学习者来说,是做不到的。他们能听出来的,往往是其熟悉的,而对不熟悉的内容,开始时仍然还可能会是一头雾水,还是需要重新熟悉的。
我们学外语,很多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或下意识地用母语中的最近似音摹仿替代目标语言的相近的语音。比如大家知道,日本人RL不分,他们用一个近似于L的中间音代替R或者L的音。再比如,对NL不分的人来说,这两个音是很非常相像的,是区别不大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单词或词组,或面对语速较慢的表达,或面对自己熟悉的内容,你也许还能应付。但一旦这些音组成一串,隐藏在句子里,或隐藏在大段会话里,以正常的语速,铺天盖地,滔滔不绝的向你奔去,也许你就可能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难以招架了。
我们用听写法学外语,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大多数音听出来并慢慢地区别开来。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或每一个音,都会被清清楚楚地区别开来。对于这些剩余的,很难区别的音,再用听写法去学习,其实效果不大的。如同我们的一些同胞,在普通话的海洋里,依然难以区别四十或黄王一样,依然需要专门的训练或刻意的练习来进一步提高。
现实生活中,很多听力达到高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也是仰仗着他们对题材内容的熟悉,换句话说就是,在他们熟悉的范围内,他们的听力是高级,而在其不熟悉范围内,则是中级或初级。
总之,使用听写法,可以帮助你把你的听力提升到中级,或在你非常熟悉的范围内,提升到高级阶段,这是它的有效性。但在此之后,或在此之上,它究竟能不能帮你提升到真正的全面的高级阶段或near native的水平,还是值得探讨的。我个人认为它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的,是不太适合中高级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