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几分钟有你
今天是狗子的第六十四篇文章
人间圣地 人民公园相亲角
近几年来,人民公园相亲角就一直活在社会新闻里,三不五时就要在头条上蹭个脸熟。相传,这里汇聚着全上海各类社会精英的父母,是全国最大的相亲角。尽管以我的岁数说相亲还是太早,这一次去上海也只是为了看音乐节见老友,但久闻盛名,满足一下好奇心也可以。
中秋的魔都,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略有阳光,确实是个踏青的好日子。秉着先满足好奇心,再看看能不能写个社会观察作业的心态,我和好友午饭与音乐节的间隙,来到了人民公园。
方才出地铁口,连人民公园的影子都没见着,就有一位估摸五十岁的阿姨拦下我们问人民公园往哪走。我一听,这不巧了,活生生的访问对象来了,立马热情招呼阿姨和我们一起走。
一路上,阿姨聊起她是为了在上海工作久不结婚的儿子来的,听说人民公园有个相亲角,就赶紧瞒着儿子前来一探究竟,看看能不能相中几个女孩。边聊边走,进公园拐上几个弯就到相亲角了,我们和阿姨即刻分离。
相亲角的阵仗大的惊人,整个相亲角人来人往商谈声不断,一行行一列列雨伞沿着道路铺开。伞上放着的是相亲的基本信息,有的简略写在A4纸上,有的精美制作如同简历;伞前后围着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用说都是那些替儿女相亲的父母们。
我跟着一位奶奶走了几步,她先是认认真真四处观看了几个放在雨伞上的“简历”,然后似乎是看上了一位,问起了雨伞后的另一位母亲关于她儿子的学历房子和住址。听到好像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又摇了摇头,暗自踱开了步。
整个相亲角人声鼎沸,我四下不断响起一些简单又目的性很强的问句:
“你儿子几几年的?”
“你儿子哪里毕业的?”
“你女儿哪里工作啊?”
“家里有房子没?”
“过来看看嘛,你有兴趣吗?”
其他方言、上海话、普通话甚至英语在这里混杂,似乎隐隐约约产生了共鸣。零零星星的年轻人脸上都带着戏谑的表情,而大都两鬓斑白的老人们却在茫茫简历里焦急为孩子寻找着相伴一生的人。
在被大爷大妈问过好几次“姑娘想找什么样的?”“姑娘,你多大了?”后,我在人群竟然有些恍惚,似乎眼前浮现出十年后我找不到结婚对象我爸妈焦虑的模样。他们也将我的基本信息打印下来,挂在这成千上万把雨伞中,而在这满地清北复交硕博连读,本地有房月入几万的简历里,根本就没人看我一眼。
我皱紧了眉头,心里涌现出些许不适。这吵吵嚷嚷的相亲角和我记忆里的菜市场不谋而合,这满地雨伞简历就是砧板上的肉菜市场待挑选的菜,每个人被简单割裂成一项又一项的条件,而价格就是资料卡里的身高体重年龄籍贯学历工作收入房产。
工作好收入高就卖贵些,学历不高没有房子就贱卖了。人来人往你吆我喝,谈价还价相视一笑,买卖就做成了。
其实我理解相亲角里父母那样急急忙忙给自己儿女找伴侣的心态,毕竟谁不希望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女未来能有一个幸福人生。但对于很多父母而言,衡量儿女幸福的标准极其简单,就是是否成了家嫁了人。倘若在该结婚的年纪没结婚,那不管你是否名校毕业肤白貌美收入过万功成名就,都是不会幸福的,你的人生都是失败的。
在这些父母眼里,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是必须完成的一件任务,而再不赶紧就来不及了,所以他们才会一边自降身价一边强拉媒妁,恨不得遇上个条件不错的就让他打包带走。
如果真按简历所言,那被相亲的这群男女大多都是繁华都市优秀白领,每天都自信地走在这城市中央,为自己的努力奋斗而骄傲。可转瞬这些自带光芒的人却变成相亲角里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资料,被无数人严苛的目光检阅和挑选。
说起来还挺可惜的。在这儿那些看上去就快站上成功之巅的人,背后却背负着“三十岁还没结婚,再晚不值钱了”的声音;那些爱情里要求的三观相合灵魂同步往往不如本地户口房子两套来的珍贵。
我们总希望先活出自己再去爱别人,有一人生活的能力才有两个人生活的勇气,倘若找不到喜欢的一辈子不结婚也无所谓。当然,这可能挺天真的,因为人类社会存续的根基是婚姻不是爱情,因为相爱所以结婚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但毕竟社会是向前的,希望还能我们再天真十年,才被挂到人民公园的雨伞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