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横渠先生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天地造物,赋形与人,而有眼耳鼻舌身意、喜怒哀乐悲恐惊,此气质之性,但是天地之性本来就是人的本性,它始终存在,故曰形后才有气质之性。君子治学就是要回归善,善就是天地之性,故曰天地之性存焉。有鉴于此,君子不把气质之性视为人的本性,而是致力于将气质之性回归天地之性。
2.81
(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横渠先生曰)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气,即上文所谓气质。德为天性之用,德有厚薄,得天性之多寡;理为天性之体,穷尽天理,则能尽天性,那么气质之性便与天之德合一,命运便是天理的产物。德不能胜气,则气质主导人的性与命;德能胜气,则德主导人的性与命。此《中庸》所谓自明诚是也。横渠先生指出,唯独生死寿夭是由气质之性决定的,不是德性所能改变的。
修为寿之误。
2.82
(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横渠先生曰)莫非天也,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领恶而全好着,其必由学乎!
横渠先生认为,人的气质之性也是秉承于天,阳明之气质占主导地位,则本然的德性就彰显,阴浊之气质占主导地位,则物欲流行。但这是可以改变的,去恶养善,必须通过治学来实现。
《礼记·仲尼燕居》: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
领,治理。全,保全。好,善。
2.83
(张载《正蒙·大心篇第七》横渠先生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所谓大其心,弘也,视万物与我一体,若心中还有外物存在,物我两分,则说明心中还有障碍。普通人的心胸局限于所见所闻,而圣人已经尽天性,不会受感官见闻的束缚,在他们看来,天下没有一物不是“我”的组成部分。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无限广大,没有不涵盖的外物,所以如果心中还有我外之物,则此心还没有与天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