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昆明,漫天的湛蓝,朵朵白云悄然飘过,一树树金黄的银杏叶摇曳在温暖的秋风中,让人不禁心情舒畅,感受岁月静好、云卷云舒,一时竟忽略了深秋的萧索与悲凉,尽管这萧索与悲凉并不属于昆明的秋日。可十月的最后两天,这萧索与悲凉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30号,昆明难得气温骤降、寒风萧瑟,甚至还飘起了几滴冷雨。室内的我正与年兄等一众朋友围炉煮酒,高谈阔论之时,身边的苗苗把手机上金庸先生辞世的讯息给我看。首先是不信,又拿起自己手机查百度验证,确认消息后,心里实实在在地感到遭到一记重击。怔了近一分钟后,端起面前的酒一饮而尽后说了句“金老爷子一路走好”,引得众人面面相觑。接下来虽仍是觥筹交错,但却没了那份心情。回到家,自是开始了感怀。
这个月,确实很丧,各种事情接踵而来,焦头烂额。而金庸先生的辞世让心情跌落谷底,也让秋的萧索与悲凉无限放大。记事起就特别羡慕那些穿着古装,手提三尺长剑,快意恩仇、纵横江湖的侠客。随着后来看的武侠剧多了起来,总幻想自己能够习得一身功夫,在刀光剑影中潇洒应对,抱打不平、惩恶扬善。武侠梦的种子在播下后不断地吸收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小学四年级,正值播放古天乐版《神雕侠侣》,白衣飘飘、清新脱俗的小龙女令人怦然心动;十六年之约感人肺腑。现在想想,当年的怦然心动可能是时到今日遇到身着白衣、白裙女孩会多看两眼的诱因吧。初二,地摊上买的盗版的《飞燕惊龙》,让我对卧龙生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卧龙生的小说比金庸和古龙的好。一是卧龙生的小说里多奇珍异兽、武林秘籍引发江湖纷争、武林争霸等情节符合当时的少年心性。二是没看过他们两人的小说就妄下评判。现在想想,实为自己的浅薄而感到好笑。高二,《碧血剑》在男生宿舍流转,白天上课没时间看,晚上宿舍熄灯后便躲在楼道厕所,在昏暗的灯光下感受袁承志的民族大义、温青青的刁蛮、金蛇郎君的诡秘。正入迷时,被宿管老师一把抓过、一顿臭骂。06年刘亦菲版本的《神雕侠侣》,多了点仙气的小龙女,一袭白衣、衣袂飘飘、缓缓落下的时候,实在是惊艳了众人。除此之外,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记下了,甚至理解了,侠的精神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升华。到此,方知金庸之厚重。大学时代,时间多了,可以心无旁骛地看武侠小说,这个时候看得最多的还是金庸的小说。大二上学期选了吕先生关于金庸武侠的选修课,对金庸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小说构筑的武侠世界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武侠之于我,金庸之于我,不仅仅是儿时到青年的一段段回忆,更多的是性格的养成,对世界的看法,对价值的判断。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句“江湖儿女无拘无束”,悄然将爱国、急公好义、真诚、坚定等性格要素与道德要求烙下,成为我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刀光剑影、无拘无束、快意恩仇的江湖梦一直萦绕在心头。当看到十三爷吟出:“我总想有一天能够骑马、佩笛、带剑,自由纵横在天地间。漠北射雕,江南听曲。畅意时,幕天席地,饮酒舞剑;雅致时,红袖添香,灯下吟诗。”时,我竟痴了,眼泛泪光。也许,这就是我的武侠情节吧。
我在想为什么这两天李咏和金庸先生的离去会让我们如此难过。就像早些时候单田芳老先生离世的时候,我想起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从收音机里听评书的日子。单老先生的离世让我无比认真地将儿时的回忆勾起。但于85后的我来说,评书听得不多,感触并没那么深,但让人深深感到一代人的回忆正悄然离去。而李咏、金庸的辞世,让我想起了“幸运五十二”的欢声笑语,想起了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当这些人有天从这个世界离去时,我们忍不住感慨:一个时代过去了。这里的时代可以是一整代人的大时代,也可以是只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非常个人的私密记忆。让我们不禁悲从中来的是,随着这些人的离去,这些最终成就我们的美好记忆,正一点点变得无所凭借。
想起和学生聊起武侠小说,他们一脸茫然、不知为何物的时候,不禁悲从心来。那一片刀光剑影在渐渐远去,一代人的江湖终将变成回忆,而我们的时代也在慢慢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