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不得不说我又得开始写记叙文了。没水准。[face palm]
今天风和日丽,小鸟在树梢叽叽喳喳的叫着,我和小明...
呸呸呸,这不是小朋友春游,今天北京的天气真是超烂,依旧雾霾,像末日前的征兆。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依旧出门,然后大汗淋漓,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总不能坐以待毙吧。我们一行人在这样的天气,开着小车来到北京郊区怀柔的怀北滑雪场,我看见了大家脸上跃跃欲试的欢悦。
今天是滑雪场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周末,但却不是我第一次滑雪。以前我滑的的是双板,记得那时是在崇礼的一个滑雪场,燕儿姐组织大家去的,玩的很开心,我印象深刻,因为那是我第一次滑雪,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滑的不错。后来回北京后,我又去了两次,但是却没有像第一次那么有成就感,只是在不断练习,在速度和平衡之间寻找快乐。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最兴奋的时候不是骑车到处跑的时候,而是在一次次:一上就倒,一次只能踩半圈,一次只能走一小段,突然发现后面的人已经撒手了,我们还在往前骑着。是的,就是这种成就感。
在每次滑雪的时候,都会看到很多人滑单板,很酷。所以我也是早就想跃跃欲试,和朋友交流过滑单板的想法,他们都会处于好意忠告我,难度很大,比双板要难很多。之前也是不敢去尝试。但是今年我已经坚定地要去尝试一把了,并做好了一些理论知识的准备。
第一遍,一开始到坡顶的时候,固定好鞋子,兴致勃勃,按照想象中的样子,往下滑。结果一脸瞢逼的是,一站起来就飞出去了,然后往地上就是一趟,为啥我看的教程使不上作用呢?这就是第一遍了,连滚带爬的下来了。
第二遍,其实心里有点害怕了,也没有教练教,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了一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即视感。但是我觉得今天来必须要带点东西走,不会就这么放弃。然后我就盯着那些会玩的,我就问问他们是怎么练的。“哥们,滑的好棒啊,咋练啊?”不对,这样问是不会有个正确回复的。无非是“没事,多摔几次,多练练就好了”,所以我就这样问,“哥们,滑的好棒啊,我今天刚练,不知道怎么练,是面山呢还是面谷呢?”(当然这些专业术语是我从教程里看来的,一下子就显得不那么业余,而是有备而来)这样的问题就已经很明确了,问了好几个人,答案都是“先练推坡吧,面谷”。”什么是推坡?“。”就是横着板,慢慢的往下滑,越慢越好,不行就刹车,往后倒“。这算是问明白了,于是我就明确了该做什么,但是光这么说,自己实践起来可就不一样了,遇到的各种细节的问题,就只能边练习边自己总结思考。于是这一次,我很慢,很慢的一点一点滑下来,并自己摸索着解决了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下来后精疲力尽,大腿酸软。但是不会滚下来了。
第三遍,在魔毯上行的时间,我请教了后面的朋友一些经验。头脑中一次次回放。这一次,我继续推坡,但动作更灵活了,也会变换左右方向了,而且会频繁的去变换方向。后来得知,我这次练得其实是”落叶飘“。好吧,我只是想变个方向而已,没想练啥招式。
第四遍,胆子大了不少,感觉板子现在至少是听我的控制的。于是稍微提了下速,再进行刹车,便道等练习。效果还不错,我心里就兴奋的要命。总算是可以滑着下来了。
后面,我还是在不断练习,还上了一次坡度更高的赛道上。也能顺利的滑下来。但是我看见很多人,他们的前后变换,左右变换,都做得很六。所以我又去请教别人接下来该练习什么了。好吧,还是推坡,面山。这个感觉和面谷还真的是完全不一样,完全又变成了白痴,一点一点往下挪动,摔了再起来,起来又跪下了,如此反复。但是由于时间仓促,面谷练得不是很到位,虽然在最后几次的滑行中也用到了,但是还差很多。
时间该到了,我们该往回撤了,我的心中暗喜。原来这就是大家一直在说很难的东西嘛。我也算是上手了。在拖着雪板回去的途中,我听见了一个爷爷带着孙子正往坡上走,爷爷,”在这里摔跤并不丢人,不摔跤你就学不会“,孙子,”为什么“,后面的话我就没有听到了。
对,不摔跤,你就学不会。 我要补充的呢就是,要以正确的方法为前提。
我觉得这次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门新的技能,更多的价值在于让我走出了舒适区,所谓的舒适区就是,如果我继续使用双板滑,那么我就不会这么累,全程都是速度与激情。然而舒适区的时候,我并不满足,所以这是个挑战。面对挑战,采用正确的方法,在摔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就是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