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家学说出现之前,儒家是天下的显学,墨家是在批判儒家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一跃而成为与儒家并列的显学,那时墨子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01 反对复古周礼,强调兼爱
墨子原本追随儒家和孔子的学说,后来逐渐觉得,儒家的礼节过于烦琐,厚葬制度浪费财富,使百姓更加贫困,礼法规定的居家服丧期限过长,影响生活和正常工作。
相反,天下大水,夏禹亲自拿着畚箕和木锹和百姓一起治理河水,开凿高山,疏浚黄河、长江及其众多支流,开通五湖注入东海。干活的人无论高低贵贱,服饰简便,死在山陵就葬在山陵,死在湖泽就葬在湖泽,既节约财物,又不影响施工。
墨子于是创立自己的学说,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对儒家的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孔子一心宗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就说:“古代好的传统要宣扬,现在好的实践也要发展为理论,这样才能好上加好。”
孔子的仁是建立在礼法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墨子主张的仁则体现为兼爱,他认为爱不应该有亲疏厚薄,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在他的理想社会,没有以强欺弱,没有以多胜少,没有以富侮贫,没有以贵傲贱,没有奸诈欺负愚憨。总而言之,没有相恶。
即使后来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也是在礼法等级框架之内的,墨子的兼爱则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儒家崇古非今,墨子崇古又贵今。儒家重别,墨子重兼。
02 重视感性与经验,强调功利
孔子的仁是理性的,人各有名分,自觉遵守本分,目的是维护政治秩序。墨子的仁是感性的,重视个体的尊严和人生价值。
比如在丧礼的问题上,孔子认为,三年守丧是内在的心理需求,以逐渐抚平内心的哀伤。墨子认为三年不干事,不能结婚,既影响生产,又影响人口繁育,不利于创造社会财富。
促进社会财富不断增长,是墨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相互有利。仁者治天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相恶就是害。
墨子指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现实是,国家贫穷了,人口减少了,社会混乱了。
孔子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有向善的动机,就不会干出坏事。墨子则坚持动机和结果要一起看。
鲁国国君问墨子:“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学,一个慷慨,谁可以立为太子?”
墨子答道:“钓鱼人躬着身子,并不是对鱼表示恭敬;用诱饵捕鼠,并不是喜爱老鼠。我希望您把他们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考察。”
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都认为人天生具备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即真理的标准是主观的。墨子指出,判断一种学说是否正确有三条标准,一是有没有经过历史经验的检验,二是把它运用于实践是否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三是实践的真实效果如何。
儒家是主观理性的,墨子是客观感性的。儒家重义,墨子重利。
03 创立逻辑体系
墨子非常重视实践和经验,也没有忽视理性推理的作用,实际上,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从事逻辑研究,并提出系统理论的思想家。
墨子的逻辑体系包括“类”、“故”、“理”三个概念。类,就是类推;故,即论据,包括原因和目的;理,道理,结论。知类,辨故,方能得出是非之理。
有人非难墨子说:“你认为攻打他国为不义,大禹征讨有苗氏,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他们却都被称为圣王,你怎么解释?”
墨子说:“你这是不懂类的含义,混淆了攻打和讨伐的概念,同时没有分析战争的原因(故),当然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这里墨子就是运用了逻辑方法来反击对手的。
楚国要借助公输般的力量攻打宋国,墨子找到公输般说:“有一个人侮辱了我,请你帮我杀了他。”
公输般不高兴了:“我不杀人!”
墨子说:“我愿意出10镒黄金作为酬金。”
公输盘义正词严地说:“我是遵守道义的人,决不杀人。”
墨子于是说:“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意思是说,你为了遵守道义不愿意去杀一个人,现在却要攻打宋国杀死很多人,这是不懂类推的道理。
有儒者说:“君子打了胜仗以后,不追赶、射杀逃跑的敌人。”
墨子说:“仁人君子都是讲道理的,如果双方发生争论,都会把是非取舍的道理告诉对方,没道理的听有道理的,怎么会打起来呢?圣人兴师讨伐,打了胜仗却不乘胜追击,天下祸害不除,不是要继续危害天下吗?所以,说话要有理有据!”
儒家重教条,墨子重逻辑。
04 反对天命,强调天意
墨子强烈反对儒家的天命观,他认为:“天命论是暴君捏造出来的,愚昧的穷人便到处传播,真正的圣人仁人不说这样的话。”他认为商汤周武之时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与民共享利益;夏桀商纣之时天下大乱,是他们的暴政引起的,大治大乱都与天命无关。
在《非乐》篇中,墨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禽兽身上长毛,不用自己织衣服,饮食取自自然,不用自己耕作,但人必须劳动,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否定了儒家的天命观。
墨子在批判儒家天命观的同时,却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在墨子眼里,上天代表着正义,
天欲义而恶不义。天子的统治必须顺应天意,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违背天意,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儒家宣扬天命观,墨子主张顺应天意。
05 墨家式微 三大原因
孔子代表贵族士大夫的利益,维护当时的社会制度,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色彩,而墨子是平民的代言人,反对儒家礼教,发出了改革现状的呼声,具有进步色彩。
但是,战国以后,墨子创立的墨家哲学却逐渐式微,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认为又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墨子的哲学是建立在批判儒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儒墨天生势不两立。墨学成为显学,必然遭到儒家的强烈反弹,反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是荀子。
荀子说,墨子的学说表面看起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愚昧的百姓很容易被蛊惑。墨家完全忽视了治理国家的复杂性,一味崇尚功利和实用,一味强调节俭,模糊社会等级差异,甚至不能容忍正常差异的存在,把君主和臣子等而视之,违背了圣王之道。
太史公司马迁以严谨公正著称,但他在作史记列传时,对先秦诸子皆论列言行为传,唯独对墨子,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最后用24字一笔带过:“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後。”24个字中又只有“为节用”三字体现出墨子学说的一鳞半爪。
盖太史公深受孔安国和董仲舒思想的熏陶,作史也不忘打压墨子。自汉代起,儒家成为官学,老大和老二是天生的死对头,墨学必然难有出头之日。
第二方面,墨家反对奢侈的葬礼和繁复的礼仪,必然要否定等级差异,墨家还反对音乐,认为那会让人松懈安逸,耽误正事。在墨家看来,儒生们都是一帮五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这必然触犯了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特权和利益。
第三、[endif]墨家不但有理论,而且还有准武装组织,由“巨子”领导,墨子是首任巨子。组织纪律严明,只要巨子一声令下,墨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有理论、有组织、有武装、有技术,有生产,而且劳苦大众是组织的主体,在统治者眼中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墨子学说逐渐式微,到汉代以后几乎绝迹,这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可惜的是,墨子哲学中的逻辑和自然科学成果也随着其政治伦理学说一并湮没于历史的尘埃,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