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上,听完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后,我又听了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50讲》,一直没时间总结一下。之前香帅在她的《北大金融学课》里,提出从金融视角看历史,感叹视角奇特。今天我听了吴军老师的《科技史纲60讲》发刊词后,吴军老师从科技视角重新看历史,纷繁复杂的历史,被他们抓住关键和本质,提炼浓缩,真是大道至简。
理解科技史,两条线索:‘能量’和‘信息’。
我们过去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从本质是由能量构成的。
信息就是住址和调动能量的法则,比如,语言、文字、公式、公理等等。
科学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套有效的方法去发现这样一些特殊的信息。
怎么从能量和信息的视角去解读历史,比如说,古代历代王朝的更替,本质上都是土地创造的能量无法满足人口消耗的能量;语言相较于基因,是更高效的信息载体,使人类的进化得到快速发展等等。
科技是唯一能够产生可叠加式收益的进步力量。 在历史的轮回中,王侯将相比起那些推动文明前进的人太微不足道了。
我的理解,王侯将相、文明斗争,也不是那么微不足道,他们恰恰是人类文明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社会协同关系,这种‘信息’的必然过程。李筠老师,用文明的两纵三横一套大逻辑来理解西方。
所谓“两纵”,是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两个大尺度;而‘三横’,是生存的意志与智慧、权利的生成和流转、文明的融合和冲突,三条大线索。
文明与野蛮:文明归根到底是人的文明,文明的进展之所以曲折,很重要的原因是新发明到底有利于文明还是有利于野蛮很难控制,也是文明成就,越隐藏着它的反面。
古代与现代:现代化不是西化
生存的意志与智慧:看文明,最根本的是看人性,是看人对自己本性的驯服和塑造。文明就是人在解决集体生存问题的过程中,被逼迫出来的强大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
权力的生成和流转:人的文明不是一个个人的成就,而是无数人凝结起来的成就,只要人跟人在一起,合作、冲突、统治、管理就会产生,里面就有权力,权力是关键。如果说权力是人可以自己组织起来的最基本的武器,那么,政治就是文明的硬壳。看文明,最重要的是看政治,是看政治对集体生存的维护是否得当,去发现和掌握实现美好共同体生活的通则。人为了生存展开集团性斗争,就必定会创造出权力,为了巩固斗争的胜利果实创造出制度,必定会重新分配权力,权力可以沿着制度继续成长,也可能从外部将制度摧毁。权力的生成和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文明的集体生存状态。
文明的融合和冲突:所有文明都和其他文明有融合和冲突的关系,现代就不必说了,古代也有不少。而进行比较,是理解他们之间现代融合和冲突的重要依据。比较古代文明,实际上在对比不同文明的基因。
李筠老师曾讲,政治的规模会抑制政治的复杂性,这其实就道出了‘能量’和‘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也可以用生存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来解释。城邦太小,导致统治和管理大规模共同体的制度和策略根本出不来。(能量不够)大一统对政治制度和策略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恰当的信息)
从多角度看完历史,我变得乐观了,消除了之前的虚无主义,明白了身处何方,未来的方向在哪。
国家:现代国家是个权力的集装箱,国家集成了很多权力,因此你可以把国家的崛起理解成一个权力集中的过程。你可以把革命看作对集权的反抗和矫正,把民主看作对集权的驯化和利用。权力人数范围扩大化。西方现代化的更新过程,最重要的结构更新就是社会取代了教会,社会与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二元结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面替代了自然经济和封建经济。
国家和大多数团体一样也是世俗化的管理机构,本质上就是干着分蛋糕这个活而已。利益的分配成了政治的常规事务,分配的公平成为政治合法性最直接的标准。法律处理问题的手法天生带有匿名化的倾向。一个社会越是复杂,越是规模巨大,人与人之间就越是陌生,人就越必须是独立,越是要求与别人平等,也就越需要法律成为共同的规则。一方面,市场经济和法制都喜欢又擅长处理无数匿名陌生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内在的需要法治,他就是法治经济。
古代秩序的基本结构原则上是金字塔式的上下等级。现代秩序的基本结构原则上是平铺开的网络,没有绝对的中心,而网络结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可扩展的,是无限延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