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蠡县“坠井男童”事件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在男童赵梓聪被救出井宣告死亡后,事件仍在网络发酵。13日上午,赵梓聪父亲赵向阳及亲属联系相关记者,发布书面声明,称未授权任何人发布消息,家属从未提出任何赔偿,也没想过用逝者获取任何东西。
从11日凌晨经亲属及现场医生处确认聪聪已死亡的事实,到13日介于事件在网络的持续发酵,聪聪父亲及亲属联系记者发布这份书面声明,短短两天时间,网络舆情一再反转——从感动于多地社会力量自发无偿救援,动容于男童爷爷向救援人员的一跪,到网民奋起而攻之,极力谴责家属医闹,再到如今家属发布书面声明否认向医院方索取赔偿。正如一句歌词所写:“纷纷扰扰世界,真真假假难变”,大多数网友或许还是搞不清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是该附和甚嚣尘上的声音,一同哀叹人性之恶吗?不,笔者认为更值得人们反思的,是这其中不容忽视的传播媒体的责任。
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多发力量自发救援坠井儿童,救援人员不辞劳累地坚守在救援一线,这其中一直闪烁着的,乃是满满的人性光辉。媒体的报道当然也是竭力呈现救援过程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精神之可贵。而事情的转折点追根溯源,其实是一篇通过微信截图的网友爆料,微信截图中不乏寒心、愤怒、人性泯灭等词,而众多媒体随后的跟风报道更是助长了部分网民的偏激心理,也使大众深信:这一家人就是不知好歹,翻脸不认人。
然而,就目前媒体发布的信息来看,受害人家属并没有想要借所谓医闹讹钱的意图。但根据网友曝光的医院现场视频以及部分医护人员的证实,当时部分家属确实有言语行为过激的事实。有网友将其善意地解释成痛失亲人的悲伤会难免让人情绪失控,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事,可更多人并不买账——人们习惯于遵循认识事物时的第一印象,教人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似乎总是很难实现。于是乎,越来越多的网友选择性忽视一个六岁男童坠井死亡的事实,开始广泛讨论这场医闹背后隐含的人性、良心。
是的,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偏离事件本身,而在这疯狂传播的人性善恶、良心有无的争辩中,是谁在推波助澜已经不言而喻。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打开社交网络、打开微信公众号,看到的讨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支持或反对。小到某位明星被拍到近照了,大到川普竞选成美国总统了,我们的媒体总忍不住“狂欢”一把,随便打开一个网页看到的总是类似的描述,类似的评论。大众喜欢站队,我们的媒体也是如此,似乎孤立地表达观点总被群起而攻之。正如在本次事件中,男童父亲还未发出相关声明的当天早些时候,已有报社评论员给出“先别急着给坠井男童家属扣‘医闹’帽子”的论述,可直到声明发出之后,之前指责该评论有给医闹者“洗白”嫌疑的声音才渐渐小了下来。大数据时代的传媒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当然可以让犯错的人不敢再犯,可一旦用不好,伤的不只是当事双方的心,更是寒了整个社会的心。
传媒,除了新鲜感、猎奇性,最重要的却是客观与真实。这次事件的后续发展,媒体都知道有亲历者微信截图,有医院现场视频,便惊呼受害人家属的不知好歹,可笔者却想问:这喧喧闹闹的媒体中间,有哪谁是真正去现场采访过相关当事人后,谨慎而公正地给出报道的?媒体之失往小处说是媒体人的专业素养问题,往大了说,却无情揭开了披在每个人身上的一件新衣,翻过来看,却是烂到骨子里的腐朽与庸俗。柴静曾在《看见》中传达这样一个理念:你看见的永远是你想看见的,与事实无关。这出在普通民众眼中再三反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网络热议事件,恐怕只有救与被救双方各自心里的那杆秤才量得明白了。
M�|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