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初,我老家的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现在社会,经济条件好了起来,很难从生活上去苦孩子了。
早些年物质生活刚好起来的时候,有很多父母秉承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要穷养,让他懂得生活的艰难辛苦,才不会贪图享乐,才会努力拼博。
于是有些家长故意从物质上刻薄孩子,吃穿用度都刻意节省;
有的家长每天苦口婆心的在孩子耳边唠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给孩子以压力;
有的干脆骗孩子家里没钱,对着孩子装穷,想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斗志,希望他能“知耻而后勇”。
其实,我是极不赞成这种做法的,饱暖或许会思淫欲,饥寒却也能起盗心。
一个人如果一直为物质发愁,为生活奔波,心态不一定能够平和。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也说过这样的观点:苦难能让人性格高贵,这话不准确;幸福有时候倒有这种作用,但是苦难,多数情况下只能让人变成宵小,心生报复。
一个人如果童年一直处于贫穷状态,自卑或许会深深根植于内心,成年后即使生活好转,就像《美人鱼》的邓超一样,对待财富的态度也可能会有些偏激。
记得早几年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能干的单亲妈妈通过努力自己创建了一家公司,但是抱着穷养的心态,一直告诉女儿自己在打零工,生活中刻意简朴,有时候下班回家甚至专门换上清洁工的衣服,就为了激励女儿好好学习,努力奋斗。
终于大学毕业的女儿,急于报答母亲独力抚养的辛苦,面对着重重的就业压力,选择了被一家公司的HR主管潜规则来获取一个较好的职位,不想这家公司正是母亲创办的公司。
这样的讽刺,不知道那位母亲知道真相后,会作何感想。
02
这些年倒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接受了富养孩子的观念,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导致教育观念的转变。
但是我认为,物质上的富养也应该量力而为。
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选择给孩子一定程度上的富养,才是富养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这里去年有一个高三的孩子跳楼身亡,在他的遗书中可以看到,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可是父母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给他鱼肉供应,孩子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
我们这里的报纸上也报导过一种现象: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咬牙也要把孩子送到贵族幼儿园,说是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还有的家长说,贵族幼儿园的孩子大都是富裕家庭出生,送过去可以从小建立孩子的人脉关系。
这个想法倒真是可笑了,人脉关系网的维持岂是一成不变的?难道与有钱人做过幼儿园同学,成年后便可一劳永逸的利用起这些关系来?
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模式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状态才算健康,支出应该与收入平衡才能稳定长久,削尖了脑袋钻进了某一种与自己收入不匹配的圈子中去,难免会要在另一方面压缩开支。
比如有些女孩收入不高却又热衷于买名包,那就只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委屈自己,生活质量总体未必就如外表看到的那样高(当然这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
就好比一个一米八的人要盖一床一米六的被子,盖住头就会顾不住脚,要想首尾兼顾,就只能蜷缩着身体了。
这个社会这么浮躁,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事实上我们都应该过着一种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生活,然后在自己才能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来改变生活状态,跨入更高的生活层次。
图片源自网络
03
可能有人要说了,我也想富养孩子啊,可没钱怎么富养?
父母的舐犊之情,人人都可以理解。
其实真正的富养,是精神上的富养。
古话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孩子的童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所有的认知、习惯和规则的形成,都是在幼年已打下了基础。
让孩子拥有自信开朗的性格、乐观平和的心态、拼博向上的精神、走出困境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比给他纯粹优越的物质生活,更有意义。
说到这点,我就想到了孩子兴趣班上的一位小朋友。
这位小朋友是从上一个班“留级”下来的,每次课堂上都会不停的捣乱,影响整个班级上课,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教他了,学校也劝退好几次都无果。
我一直好奇这样的孩子有着怎样的父母,上了这么多节课,我只见过他妈妈一次,接孩子的时候不停的低头刷手机,和孩子没有交流,也没听老师布置的作业。
我也看到这孩子好几次去上课都是奔驰车接送的,但把孩子丢在学校楼下就让他自己上去,他们家经济条件应该相当好,只是不知何故父母不肯用心管教。
04
也有一种父母,家里虽然不是特别富有,但也不能算是贫穷的,该花的时候却舍不得花,千方百计的想给孩子多留点家产。
我有个同事经常叹孩子的兴趣班学费贵,不想给孩子继续报名了。
其实她家的经济条件可不差呢,只是想着多给孩子留些钱,留些房子财产,以减轻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压力。
我常劝她,你就是省下这一年几千块钱,到孩子长大也不知会贬值成多少,但是孩子的学习机会一旦错过就再难回来了。
给他留钱,哪里比得上让他学会别人抢不走的技艺?
同事想想也觉得是这个道理。
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其他地方还可以省一省,该给孩子花的教育经费,还真是不能省。
05
有很多父母有这样的心理:觉得孩子小的时候还不懂事,趁此机会好好忙事业好好赚钱,反正你现在陪他他也不知道。
好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就是这种想法,趁孩子小把他交给爷爷奶奶带,孩子大了之后再接回身边。
其实这样的短视,真的会害了孩子。
要知道,好的生活习惯需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项得主,您在哪个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回答:“在幼儿园。”
是的,性格的形成也是在幼儿时期,从小被爱滋养,被耐心浇灌,被知识充实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力量面对这个残酷的社会。
而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离开他,在他最需要父母的时候不在身边守护,等他长大后,你的陪伴会显得多余。
那时候,一些不好的习惯已养成,再想要修正,需要多花几倍的功夫还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06
孩子在婴儿时期最需要父母的照顾,因为对那时候的他来说,父母是全部的依赖;那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亲密接触、全心陪伴。
从上幼儿园开始,他就会慢慢有自己的小圈子,然后越大越独立,会逐步想要脱离父母的照顾。
随着他的长大,应该培养他的独立能力,让他有能力照顾自己,让他有能力面对伤害。
有些父母在孩子长大后仍然不愿意放手,事无巨细的把持着他的生活,以为这样才是爱,殊不知,这样的爱只会培养出一个巨婴。
好的爱是什么样子?
我需要的是什么,而你恰巧就给我什么。而不是我要苹果,你却拿给我一个梨子。
有时候,富养,是适时的放手,是得体的退出。
图片源自网络
07
一个人所处的阶层、经济状况很难在短期内有大的改变,我们只能在自己目前拥有的经济基础上,给孩子好的物质支持。
但是在精神上,即使是穷人,我们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比富人少一分。
只是我们要懂得正确的给予。
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对他的耐心和细心,都不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让孩子懂得爱,也知道自己是被爱的;
让他看到世界的美好,也了解到社会的黑暗;
让他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
尽我们的能力,富养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