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不确定性的思维模式——“灰度思维”
恒生资管集团 副总裁 何伏
真实的世界不是棱角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圆润的、混沌的、无常的,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随时可以变成白,白随时可以变成黑,这就是灰度。
人越成熟经历的事情越多,你会发现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 在黑白之间是有很多灰色地带的,在西方的思维里他们会比较强调对错,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智慧里,它比较强调的是对一个分寸的把握,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关系,关系好了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你看在处理这种夫妻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和上下级的冲突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以为你真的分清了谁对谁错,看似好像黑白分明了,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往往就破裂了,感情也被伤害了。
真正有经验的协调人员遇到问题时,他都会这么劝的,他会说你们两个人都有不对的地方,都需要回去反思一下,要以大局为重,两个人之间还是要和谐相处的,互相忍让一点。他们会用这种方式去让两个人都做一些反思,然后让两个人的关系依旧和谐,而不是说拿黑白对错来说事。
现实中的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现实中的人也并不是非善即恶/非敌即友,因为这些都可以随时转化的。一个人越成熟,他也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无常,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所以就不会特别执着于某一个固定的概念。
非黑即白,是最简单的思维方式。所以,如果我们单纯用“对”和“错”去判断事情,总是会有失偏颇的。
童话故事里多是好坏分明的角色,我们的幼年认知,几乎都会从“黑白认知”开始,一是因为好理解,二是因为没得选。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黑白认知”被继承了下来。不幸的是,除了“黑白认知”,大部分人并未修炼出其他认知方式。
你也许会说,别小看人,我可没那么幼稚,对于“长得俊的不一定是好人、长得丑的不一定是坏人”的道理,我在小学就知道。我学过辩证法,读过矛盾论,知道事物的两面性,明白“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依”,你说我非黑即白?
这里有个误区,并非单一的黑或白才叫非黑即白,比如二维码,虽然点很多,但不是白点就黑点,绝对没有灰点。
就像一堆沙子,白沙和黑沙混在一起,远看像灰的,但仔细看每一粒的话,你绝对找不到一粒灰色的沙子。
把认知对象拆散了,去逐一判定黑白,还是“黑白认知”。
西方社会是二元社会,非黑即白, “二维码认知”,很多事情都是对立的:要么是对,要么是错。而中国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灰度思维 ,无限细化量化, 可靠的直觉 ,“不可描述”的结果。我们有了一个三,所以很多事物不是对立的,而是并存的。
因此,西方人做事总是求个对错,而中国人做事总是在把握分寸,为人处世的精髓在于对尺度的把握。善于把握分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艺术。
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们多么聪明、勤奋,而是在于他们懂得什么叫恰如其、不偏不倚,时刻都能找到那个平衡点。
灰度思维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准确性。所谓灰度认知,就是真实世界的有些事儿,并不符合逻辑。所谓黑白决策,就是哪怕不符合逻辑,也要划线。
以吵架为例,西方人处理吵架,总是会把对错会分得很清楚。中国处理吵架,是不能会把对错分的很清楚的,比如两兄弟吵架,要是被分了对和错以后,结果是明朗了,但是兄弟两人的心也散了。即便是分了对错,即便你赢了结果,但是感情出现间隙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中国,大人处理兄弟吵架、老师处理同学打架、领导批评员工争执,一定要说两个都有错,两个都该骂,然后还要告诉他们,互相反省,互相道歉,互相承认错误。
所以,中国人讲究彼此各让一步,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如果一定要分和谁对谁错,分到最后离心离德,尽管天天住在一起,但是有时候还不如路人。
即便你有理,即便你是对的,即便你有功,你依然不能得理不饶人。你必须时刻检讨自己还有哪里不足,人无完人嘛。你应该看看自己该如何进步,甚至你要让对方能和你一起进步,这才是大格局。
再比如,有很多人就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然后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对人寸步不让,一副有理走遍天下的样子,咄咄逼人。
但是,这种人到最后往往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算计,古往今来,栽在这个事上的人太多了。
所以,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你事做的越对,反而得罪的人就越多。因为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你不肯让人半分,所以你被周围孤立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真到假处真亦假,假到真时假亦真。真真假假,是是非非,都可以随时转化的,对里往往有错,错里往往有对,这也叫灰度哲学。
灰度思维,才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维模式。
因为真实的世界不是棱角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圆润的,混沌的,无常的,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随时可以变成白,白随时可以变成黑,这就是灰度。
为何叫“灰度认知”,就是这个原因,浅显一点,可以说它是一种“可靠的直觉”。
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的,即不黑不白。
古有徐达的灰度思维,就值得一提。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功告成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事就是把那些立下大功的人一一杀掉。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而且他没犯什么错。但朱元璋的目标很坚定,就是要把他干掉。于是他想了一个很损的招,他让徐达跟他下棋,你赢了就是犯上,输了就是欺君;即:赢了也是死,输了也是死。
就这样,徐达被置于到了一个非黑即白的处境当中,最要命的是,黑和白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朱元璋告诉他:“你要好好地跟我下棋,你要是故意输我立即就杀了你。”徐达很顺从的说,“是的,皇上”,然后就跟他下棋。最后的结果是他把朱元璋下败了,这个时候朱元璋既凶相毕露又喜形于色,他觉得终于找到机会了。但徐达说:“皇上您看,我是赢了,但是您看看我的棋子是不是两个字啊?”朱元璋一看,的确就是两个字:万岁。那意思是说,我不是在跟您下棋,我是要用我的棋子摆出万岁这两个字,因此他逃过了一死。
从徐达和朱元璋下棋的过程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灰度的智慧,虽然棋盘上只有两种颜色,赢和输都是一个结果,但是他却在棋盘上增加了一个要素,对冲了棋盘的颜色,打造了一个有灰度的棋盘。
当今,任正非就是灰度思维的代表,华为素以管理严格著称,任正非曾写道:“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从中可见任正非对“灰度”的推崇,任正非认为:“如果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其实就是缺少灰度。有时方向虽然坚定不移,但并非一条直线,甚至会画一个圈。”
任正非是最懂灰度哲学的企业家,他曾经说过:“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他还说: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度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他还说:“不要嫉恶如仇,黑白分明……干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一些问题很正常,没有人没有问题。”
由此可见,任正非对于人性的洞察之深刻,正如他的名字所表达的那样,既正又非,可谓非中有正,正中有非。
任正非说:允许异见,就是战略储备。那些满脑子的条条框框的人,以及心中装满了是非多错的人,往往都是情绪/规则或偏见的奴隶,因为他们总被自己的情绪牵动,总是被外界规则所束缚,或者以自己固有的偏见去下结论,这就是自我封闭。
人一旦走向自我封闭,往往只能感受倒自己愿意感受的东西,只能听见自己愿意听到的话。就会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把不符合自己思维的东西屏蔽,于是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都感知不到,直到有一天被彻底淘汰,才发现自己的愚昧之处,但为时已晚!
“灰”的最大特征是“中间状态”,中国现在很多企业目前的状态与其非常相似。
其实不然,因为“灰”的“中间状态”也孕育着机会和希望。当企业还处于“中间”,就还有选择的机会,有选择就有希望,有选择就是一个最大的优势。“灰”虽然是混沌、沉闷的,但因为它们时刻都在运动着,所以能在突然间从沉闷中突破,由混沌走向清晰,让企业出现颠覆性的变革,为企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会。
因此,企业家需要具备极度开阔的视野和思维,这样才能看到商业机会,互联互通,构建出企业的价值网。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开放、包容、沟通、协同的思维意识和领导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出价值。
河流可以百折千回,但终归大海。人也是这样,过程可以迂回,方法可以多样,但结果一定符合潮流趋势。
西方人更注重过程的公平,而中国人则讲究结果的公平,灰度哲学就是可以忽略过程,直奔结果,比如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要求不能太苛求,对眼皮底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只要结果是符合人心所向,就可以适度放开。
人生的本质,是要在灰度中寻找光明。同时企业进入“灰度时代”后,企业家和企业高管所需要的思维意识和核心能力素质也是一种“度”,主要是针对方向的判断、分寸的拿捏、火候的控制、时机的把握、节奏的掌控和管理艺术的最佳发挥。
灰度的本质,就是时刻怀着开放的心态动态的去认知事物,永远做好接纳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勇于面对不确定因素,均衡——失衡——再均衡,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善于平衡局面,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艺术。
同样,中医采用的也是“灰度”思维,我能治好病,但解释不明白。虽然中医颇具争议,但主要是当前社会环境问题,而并非中医思维本身的问题。
恰如其分、花好月圆,和谐,圆满,才是我们追求的极致,也是大格局的体现。
检验一个人能力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黑白思维和灰度思维结合,用黑白思维处理明了清晰的宏观问题,用灰度思维处理难以把握的微观细节,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也能更精确的反映结果。
和迷信不同的是,灰度思维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得出结论仍然是靠大脑,只是无法用常规的语言体系和逻辑描述。
黑白认知是人类智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很难突破,但若是真能突破,并加以灵活运用,敢于接受那些“不可描述”的结果,我们才能真正接近一个大彻大悟者。
许多人因为太过追求安全感,只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永远不愿意往未知的地方迈出一步。他们会短暂得到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看起来似乎得到了安全感。但是我们把时间拉长,会发现这种安全感脆弱得不堪一击。
不管是金钱、事业,还是感情,更大的回报,往往位于更不确定的深灰之中。
当你选择了风险很低的收入流,你就丧失了变得富裕的机会。当你选择了稳定的工作,你就丧失了事业辉煌的机会。当你为了抓住感情上的安全感而过高要求,对方反而会离你而去。
要变得更成功,我们不是什么事情都做,而是求各种可能性之下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是一个概率分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
普通人会去追求一个百分之百的结果,而高手则追求概率上的优势。普通人在失败时痛不欲生,高手则调整策略,继续寻求下一个概率优势。
但是,这一本能更适合于居住在森林或稀树草原的裸猿,或者农业时代的农民。而今天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开着汽车,用着智能手机,上着互联网,过着高度商业化的生活。
今天的竞争,与森林和草原已经截然不同。应付不确定性成为新的需要。对确定性的追求,成为了我们需要克服的一种人类天性。
你的安全边界越宽广,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就越从容,应对突发状况越轻松。上帝给我们个脑子,并没有限制死它的运转方式,尤其是不希望它工作得像个电脑。你会发现如果你用了这种灰度思维,你承认了黑白对错之间是有一些尺度,有一些灰色地带的,你承认了事情是不断的在发展变化的,慢慢的你就会变得特别容易理解他人的行为,特别容易包容他人的错误。逐渐你的格局高度也就上来了,自然你向成功又迈进了一大步。
2019年12月22日(冬至) 于香港维多利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