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运城国际,正碰上下晚自习,第一次看到一幕壮观景象,通往小卖部的路成堆的人。夏天到了,饮料热卖。可以想象,对有些孩子来说,购买饮料已经成了一种日常习惯。
我并不反对偶尔喝饮料。只要不是酒或香烟(对未成年人来说)之类,凡是公开售卖的,孩子觉得好奇,都可以尝试。然而,沉溺于饮料之中,却令人不安。我并不是从身体健康或食品安全的角度来思考的(虽然从饮料的制作安全角度来说,担忧并不是多余的),而是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的:所有微小的生活细节中,都可能含有一种根本性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往往不是孤立的,是生命自身同一性的反映。
是的,饮料是一种态度。沉溺于饮料,往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低品质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在这种情形下,饮料的含义是多重的,例如身份或欲望。许多家长在充分满足孩子时,并没有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许,在有些家长的潜意识中,也混杂着一些东西:我们希望借零花钱或别的物质的东西表达爱,或补偿。此外,只要别的孩子有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毕竟,又不是支付不起。
对于孩子,我是主张富养的(如果支付得起的话)。贫穷会把孩子的眼光从广阔的宇宙拉到消费品上来,从而可能损伤未来的可能性。然而,不恰当的“富养”,照样可以取得这样的结果。
这其中关键的区别是什么?
是满足孩子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欲望。
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食物和水,需要尊重,需要爱,需要友谊也需要孤独,需要成就以及自我实现……家庭及学校,当然应该尽力满足这些,至少提供使这些需要得以满足的条件。然而,一旦越出了某种范围,需要便被异化为欲望。
例如,手机作为通讯(甚至学习)工具,可以视为一种需要。然而,一旦无限度地追求品牌,手机就超越了需要,成为欲望,成为一种身份诉求。当一个孩子借助手机而不是自身成就来定义自身的时候,这有多可怕?这时候,工具变成了主人,使人自由的东西变成奴役人的东西。
同样,干净的水是需要,但饮料并非需要。喝饮料是一种体验或探索,然而,沉溺于饮料之中,以饮料代替水,并且开始被饮料的各种口感所控制,甚至以饮料作为身份像征的时候,饮料就成了欲望。而一个沉溺于饮料中的孩子,往往同样会沉溺于苹果手机,或某个品牌的衣服。
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控制孩子的欲望,这应该是富养的含义。如此,孩子就有可能在穿越无数这种细微的日常生活而习得一种内在的自律或自由,并养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在这个并不匮乏的时代,沉溺于饮料、方便面之类垃圾食品中的,多半是穷人家的孩子。这就像在西方社会,穷人都是胖子,富人往往能很好地控制体形。这其中的原理,不难明白。
有人会说,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要有小卖部,要卖饮料?
一切管理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底线。例如,学校小卖部不能出售酒和香烟,这就是底线。但是,如果因为我们不提倡学生喝饮料,就用禁售的方式来管理,这就是法西斯了。因为我们讨论饮料问题的时候,讨论的是作为个体的自律,而不是作为群体的禁忌。底线可以保护学生,但唯有自由选择,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学校禁售饮料,并不能真正地培养起孩子对于饮料的态度。
学生也可能说,难道我没有喝饮料的自由?
只要公开售卖,就代表你有喝饮料的自由,然而,这个自由乃是消极自由,即公共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只要你是出自欲望而非真正的需要,你就仍然是欲望的奴隶,甚至是被动的需要借他物来定义自身的奴隶,而不是一个自由的人。
家长可能会说,小题何必大做?
一粒沙中看宇宙,生活中的大事是有限的。往往这些“小题”,流露出丰富的信息,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生命的方向。
你懂的,我说的不只是饮料。
一个补充说明:可能有误解,在我的观念里,穷人与富人,从来不以拥有财富多寡来分(否则,我也必然在穷人之列,但是我没有“穷”的感觉),而是从生活态度的角度来分。所以,我从来不把今天的中国叫富裕社会,而视为暴发户很多的社会,离真正的富裕还有很远的距离。因此,我重视的是,我们是以穷人的思维方式,还是富人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孩子?这跟家里的经济条件无关,而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