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百神降临,向诗人显示了神圣的景象,并给予了诗人继续追理想的勇气和力量。
神仙鼓励诗人努力地上下求索,去寻找古今相通的道理,并告诉他只要内心善良爱好修洁,就不必依赖外在的媒介或手段来证明自己。
这一经历于诗人而言具有深远意义,不仅为他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同时也坚定了诗人追求理想的信念。
面对当时楚国的现状和恶劣的社会风气,权奸当道,朝政腐败,很少人能够保持本心,那些曾经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逐渐变质,而原本就很普通的人,其变质更是可想而知。
诗人深知,留在楚国已毫无出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诗人决定听从灵氛的吉占,踏上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
然而,对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诗人仍有万般不舍和深深的眷恋,但理智告诉他,唯有远离这污秽肮脏的环境,才能保全自己的清白与志向,才能有机会去实现那心中不灭的理想。
于是,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挫折和心灵挣扎后,精心选择了良辰吉日,踏上了离开楚国的旅程,再次进入了幻游境界,去寻找新的出路和理想。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同兮?
灵氛已告诉我占得吉卦,选个好日子我准备出发。折下玉树枝叶作为肉脯,我舀碎美玉把干粮备下。给我驾车啊用飞龙为马,车上装饰着美玉和象牙。彼此不同心怎能配合啊,我将要远去主动离开他。
诗人通过灵氛的吉占,坚定了出行的意志,并精心准备了美玉树枝作为食物、美玉碎屑作为干粮,还想象着架飞龙、乘美玉象牙之车,展现出对远行的隆重与期待。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团队中可能存在的离心离德现象的感慨,表达了希望人们能团结一心的愿望。
整段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诗人在经历无数次挫折后,对自我选择的深刻拷问。他不断追问自己,是否应该远行,是否应该寻找新的出路,这种自我反思和灵魂拷问,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追求。
吾将远逝以自疏。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我把行程转向昆仑山下,路途遥远继续周游观察。云霞虹霓飞扬遮住阳光,车上玉铃丁当响声错杂。清晨从天河的渡口出发,最远的西边我傍晚到达。凤凰展翅承托着旌旗啊,长空翱翔有节奏地上下。
这段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远离尘世的决心和勇气。
诗人要离开这个纷扰的世界,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理想。他选择了一条艰难而遥远的道路,即昆仑之路,决心要周游四方,探索未知。
同时,又以云霓缭绕,玉鸾鸣叫的景象,为诗人的旅程增添了神秘与庄严。诗人早上从天津出发,晚上就到达了西方的极地,展现了诗人想象中的神奇速度。
最后,诗人以凤凰承旗、高翱翔空的壮丽景象,象征诗人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崇高精神境界。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转眼间我已来到流沙之地,沿着赤水河漫步行走。我指挥蛟龙在渡口架起桥梁,命令西皇帮我渡过赤水。路途遥远并且艰险曲折,我传令众车护卫在身侧。
这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一段艰难而神奇的旅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经过不周山向左转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我再把成千辆车子聚集,把玉轮对齐了并驾齐驱。驾车的八龙蜿蜒地前进,载着云霓旗帜随风卷曲。定下心来啊慢慢地前行,难控制飞得远远的思绪。演奏着九歌跳起韶舞啊,且借大好时光寻求欢娱。
这段文字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一段壮丽而神奇的旅程,他驾着装饰华美的车辆,载着随风飘扬的云旗,在八条龙的拉动下缓缓前行。虽然车速放慢,但他的精神却高远地飞驰,不受任何束缚。
在这样的场景中,他奏响《九歌》,跳起《韶》舞,暂时享受着欢乐的时光。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太阳东升照得一片明亮,忽然看见我思念的故乡。我的仆从悲伤马也感怀,退缩回头不肯走向前方。
诗人描述自己仿佛升上了光芒万丈的天空,却在此刻忽然低头回望自己的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而诗人的仆人和马也感受到了他的悲伤,因悲伤哀愁而不愿前行。
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离别的无奈与哀伤。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尾声:“算了吧!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既然不能实现理想政治,我将追随彭咸的脚步,去到他所去的地方。”
最后一段表达了诗人对楚国政治环境的失望和无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悲壮抉择。
诗人在国内不能见容,却又不忍心去国,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有一死了之。
最后,就在这去留的极端矛盾中充分显现了诗人眷恋祖国和决心殉国的高尚精神。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