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很多伙伴给我反馈:“我读了好多书,结果发现每次我拿起来读不了几页就会放下,家里的书买的越来越多,自己读到的却少之又少。也曾认真地读书,仍然发现记不住,分享不出来,用在生活中更是有点捉襟见肘。”
其实,这是现代人普遍的怪圈。随着互联网,手机的兴起,能真正投入看书实在变得奢侈。家里的书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的内在却越来越烦躁,烦躁伴随着搁浅在书架的书籍一起产生压力,然后形成自责:“我什么时候能把这些书看完啊?我好懒,我好浪费钱。”
内在一旦抗拒自己,就自然地逃避所买的书,后果就是:本来学习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最后变成了压力。
那我就简单地支支招,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和经验,给大家说说怎么面对堆积如山的书,还有就是如何破译自己在读书中的经常遇到的这些困惑。
首先就是书的归类。我也特别喜欢购书,曾经我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类书,但是我看的很少。即使哪一天我要用到某本书,找起来都相当费劲,所以我就很烦躁。甚至到最后发展到,我会出现一本书购了两次的情况。
那怎么可以让自己的书能够归类呢?我自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楼梯法。
书店和图书馆的书均是按类摆放的,你还会看到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上架的建议,这样做就可以省去很多找书的麻烦。
但是我的分类,不是这样进行做的。通常我们买书不是一次购买很多,几乎都是一本一本买回来的,所以我就把家里的书分了这么几类:最感兴趣的(包括爱自己方面的书,有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时间管理、企业管理);斜杠书(书插花,茶艺等)。
这些书进行编号后,我发现读每一本书就有一个攀岩的感觉,由一个树根慢慢生长为藤的感觉。
比如说,我买了张德芬的一本书,发现书的背后还介绍其他几本书,我会从中挑选一本自己有感觉的,把它买回来放到《遇见未知自己》的后面,如果经由那本书,我又看到了克里斯多孟的亲密关系,再把它作为第三本放在后面,这样就形成一个系统。
经由第一本书,我连接到了第二本书,经由第二本书,我连接到了第三本书,这就是楼梯法。
再者消灭压力,就要做到:不和别人比较读了多少书。
因为我内在认为,在读书方面:不求多读,但求内化。
曾经也要求自己每个星期要读两本书,一年读将近一百本书,但是当我自己在真正的体验过程中,发现我的内在有一种慌乱的感觉。
本来读书我就认为是一个闲庭信步、悠然自得、享受生活的状态,而不是赶着去读这本书。因为我知道字面意思的背后一定有深邃的智慧,那当我觉察到自己有这样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我就调整了自己,对自己说:“不管别人问我读了多少本书,我都知道我自己内在要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不求多读,但求内化”。
也就是说,我不允许读过的每一本书,在我的内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没有就宁可不读。
再者就是读书笔记,读书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有的人喜欢画思维导图,有的人会使用重点线画出来。我在读的过程中,除了这两点,我还特别喜欢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是简单的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先把书名写到本子上,再把特别有感觉的句子,重要的词句抄下来,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
我要让这本书一定和我内在的大系统联系起来,让这本书新鲜的血液注入我自己内在的系统内,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完成。所以当完成这样一个读书笔记之后,这本书我就可以放下了。而那些笔记,我却像如数家珍一样,牢牢的保存着。
接下来就是,学行传!我们都知道学习金字塔最高的境界是学会分享,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是你的舞台,都要用到我们的智慧,看书不就为了增长自己的智慧吗?所以分享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能让你的阅读和内在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你的生命力,然后去分享,让它有用。
所谓学以致用,不是读一读让眼睛过瘾,也不是写一写让手过瘾,也不是读完之后开心或者伤心得不了。而是,用到某个地方才是真的代表这些书中的知识融化在了你的内在里。
这些知识是你自己独有的,如果你没让它们外现出来,就不会产生价值,分享出去的那一刻,你才真正体验到智慧的美好,你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上扬,同时在为当下的世界做贡献。
如如相信,只要你懂得怎么读书,书架自此会成为你的视界王国,来自全世界的能量和智慧任你使用。
浏览如如其他简书文章 //www.greatytc.com/p/a8b7bdcbf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