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玫瑰]
林放:字子邱,鲁国人。有的人说他是孔子的弟子,有的书上又说他不是孔子的弟子。说他是一个鲁国的隐士,说他应该是住在泰山附近的。
什么是“礼之本”?就是礼的本质。
怎么理解“本”?
“本”是指事字。“本”字金文作图1,主体是木(指树),下部三处呈现膨大的样貌,似乎在凸显树木的根部。
战国文字或体从臼(古者掘地为臼,在此表示树坑),亦为强调树根之意。
到了小篆,“本”就抽象了起来。小篆“本”字,先前金文和重文中的三处膨胀部分连为了一体,并细化为一条横线。这一变化基本改变了“本”字的象形特点。
“本”的本义就是树根。
草木的茎、干与根部连结在一起,故茎、杆有时也称作本。
草木的根是草木生长的开始,因此“本”字就指起始、根源。事物的根源往往决定了事物的性质,而事物的性质又是它的根源的反映。
“本”字也因此带有原来的、固有的含义,如本质、本能、本性、本意等等。
孔子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那么他肯定也是很想去跟讲礼的本质的,但是前面我们看孔子弟子乃至其他的一些君、士,有问他“孝”的,有问他“干禄”的,但是没有人问他“礼之本”的。
所以当林放问了这样的问题后,孔子会说“大哉问”,意思是这个问题问得好啊!
那也从侧面看得出,林放一定也是一位贤士,能关注到“礼的本质”这样的问题。
大哉问!这里的“大”怎么理解?
“大”是指事字。在图形文字里面,“大”是一个张开手脚顶天立地的人的形象。这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面,已经瘦化了人头,瘦化了肢体,变为线条化。
在金文里面,又以肥笔(写得比较粗重圆大)大致上恢复了人的形象。
到了秦代小篆阶段,字的形体便已讹变到只见人头、手和特长的两脚,不见人的躯体了。
至于汉隶时,又进一步把字体从线条化演变为笔画化,人的两手已变成一横,头颈和双脚已变为一撇一捺。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楷书“大”字。
六朝以前,没有“太”字,“大”即是“太”,古音也读“大”为“太”,如“大守”、“大上”、“大后”,亦即“太守”、“太上”、“太后”;
六朝以后才另造“太”,把“大”和“太”两字的形、音、义区别开来。
“大”的本义,原是在数量、面积、容积等方面与“小”相对的概念,后来才引申出“范围程度深广”(如“大干一场”,“大鸣大放”)、“年辈较长”(如“老大”、“大爷)和“再”(如“大前天”)等意义;又作为敬词来使用(如“大作”、“大帅”)。
大在这里有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
一是我们文化的传统,大就是好的。天是最大的,所以天也是我们都很崇敬的。大哉问,这个问题包含的内容广而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它的本质必然是更有意义,所以林放问礼的本源,等于是问人文的本源。所以这个问题意义重大。
以上就是今天的《论语》精读的内容[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