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在有光的课堂上》 有感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感性的理解,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交流,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影响感染。张小兵老师深耕于课堂,“混迹”于学生中,以“学生眼中幸福的语文课”为课堂追求,以“让学生的生命焕发美”为职业使命,让生命在场,打造出了有光的课堂,让灵魂去照亮灵魂。
张老师的《在有光的课堂上》一书共有五辑,由德育到课堂,由阅读到写作。他用朴实真诚的语言叙述着自己与学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美的旅程。在有光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向宽阔与光明。读完此书印象最深刻得是张老师作文课上的教学智慧。
一. 比写作才华更重要的是阅读才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最好的体现,然而写作能力培养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坚持阅读,没有一定阅读量支撑,写作的大厦就难以构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阅读犹如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一个人的精神样貌里,终会助力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
张小兵老师认为,读书最要紧的不是读多,而是“读通”。读通才能写好,写通顺。所谓“读通”,就是要穿透书本,只有“读通”了,写作才能四通八达又清通畅快。最好的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获得某种心理上的“认同”或“相违”。无论你和作者是“同道中人”,还是“异见者”,阅读都将因为读者的代入感而变得更为细致和深入。阅读是滋润的过程,是“慢”的艺术,没有雨水的浸润,没有阳光的照射,只有毫无节制的“催熟”过程,换来的必将是不健康的果实。我们要摒弃应试阅读里的脸谱化阅读,注重学生“感”与“悟”的过程,阅读要“了悟”要“入心”。是呀,只有生命参与的阅读,课堂才会有光。
吴非老师在《有光的课堂上》一文的序言中。说“小兵藏书万卷,视域开阔”。张老师把业余时间都交给了读书,他眼里有山河,胸中有丘壑。掩卷深思,反躬自问,你有多长时间没好好读一本书了?爱阅读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
二.激活比训练重要。
张老师认为,就写作思维而言,激活远比训练更重要,激活是一种启动,是从内部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训练是一种干预,是从外部规范写作的路径。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老师在《一路修行教作文》中也说过,永远不要去教写作,但要促进写作。语文老师不是写作训导师,而是活力激发师。你用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技巧,什么样的写作状态,让写作成为魅惑,成为责任,成为习惯,让孩子们欲罢不能,这些乃是教的最关键的部分。只有内心被唤醒,自我成长的需要被唤醒,才能看见身边美好的人物,美好的景物和美好的事物,才会激发出无穷能量。
写作思维不宜多“教”,而应多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激活写作思维,远比教写作方法,机械训练更重要。如张老师在作文课上和学生”聊聊身边那些有故事的人”。学生可能遇到的人物有哪些呢?张老师从“就近原则”,学生中有哪些值得写的人和事,中等生,出国生,艺考生,补课党。“周边原则”我们可以想到什么,父母,爷爷奶奶,老师。“边缘原则”,熟悉的陌生人,校门口传达室里的大叔,食堂里打饭的师傅,校门口的乞丐,街头流浪的老人,广场摆摊卖报的老太太。“想象原则”对与你擦肩而过,只留下一个背影 ,画面或者场景触动了你,让你浮想联翩。张老师没有给与学生有关写作的技巧性指导。而是通过四个原则多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当然要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师要用机智幽默,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继而敢想,敢说。同时教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找准问题的“爆发点”,教师适时“点火”,激活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个体生命参与其中,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情感的文章,生命在场,作文有光。
三.我一直在“想”,我思故我在。
哲学家卢梭曾言,“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在天地间体现出的独特性在于其会思考。张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是“启疑导思”的能手,才能让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
巴金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和思想。可见内在的情感、思想才是写作真正的原动力。张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学生用“写作大师”软件“复制”“粘贴”拼凑作文。这时的写作者不是一个思想者,而是一个电焊工或者组装工,本质上是以偷盗为生的“三只手”。最终败坏的将是自己的思维品质,让自己变成不会思考的榆木疙瘩。“你的大脑不是别人的跑马场。”课堂有光,生命在场,我思故我在。
张老师对学生进行归因分析,归谬分析,比较分析,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训练使学生对所议话题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对比,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对知识只停留在单纯的识记层面,否则,纵使读了许多书,不思考,充其量只是“”两脚书橱”。不要总是幻想着“灵光乍现”,要相信只有持久思考,才能是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思则睿,睿作圣”周敦颐道出了思考的美好前景。课堂有光,生命在场,不做阅读的“两脚书橱”,不做写作的“组装工”,要做“会思想的芦苇”。
四. 细节里有生命的光辉。
有学生问张老师:我的作文为什么总是清汤寡水一点味道也没有。老师研读了他的作文,发现他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细节。细节是作文的生命来源,也是作文的生命力的体现。当我们睁开双眼捕捉细节时,便会发现处处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这就要求我们要修炼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灵。仔细观察,注重细节,认真思考。如张老师和学生谈学生熟悉的生活圈中的事情送水小伙子为什么在工作期间不敢喝水?父子两代农民工在京打工为什么会有思想观念的冲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生活本就酸甜苦辣咸,文章也应滋味饱满,有细节的文章,才会闪耀生命的光辉。
张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擅长写细节的高手。在《课前,我一直“想”》一文里,张老师写一个有故事的人,熟悉的陌生人。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干净,有教养与众不同的乞丐。张老师怀着一颗悲悯之心,仔细观察着老人的动作和神情,揣摩着她的心理,推测着她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张老师写道,“她从包里拿出一块烧饼,将一块蓝布垫在膝盖上,慢慢的吃起来,芝麻掉在蓝布上,她一粒一粒的捡起,吃掉。”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哪有如此感人的闪耀着生命光辉的细节。关注当下,关注那些被忽略的小人物,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细节写出他们独特的美。如食堂里打饭的师傅用手中的铁瓢敲击装饭的大盆,就像音乐舞台上的打击乐手在激情四射的演奏。写最平凡的小动物,可以写出他们的动人之处,如在自己污物中挣扎的小狗,他的眼神,他的声音,都在表达他的委屈,他的可怜,还有他的愤怒。写最安静的植物,也可以写出他们内在的活力。如从花苞变成花朵的玉兰,它由寂静无声到窃窃私语再到放声歌唱,引来无数路人驻足倾听。试着去爱,去用心观察,琢磨。努力让心灵与万物融合,于细节处见光辉,才可能走进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的世界。
细节里有生命的光辉,课堂有光,生命在场。正如张老师的学生说的,“细看一朵花的美好,胜过匆匆走过整个花市。”写好了细节,你的作文就有了出彩的可能。
学习是一切美好的开始。假期学习了张老师《在有光的课堂上》作文教学的智慧,我心门顿开。在张老师的引领下,我将不断领悟,不断反思,不断成长。课堂有光,生命在场。借助我从张老师课堂撷取的生命的火苗,也试图照亮自己作文教学的暗夜,引导学生走向宽阔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