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章主要讲述的是禅修的训练对象:正念与禅定,第十三章对正念是什么、正念的特质、功能进行了介绍,第十四章则讲述了正念与禅定的关系。
Day13 11月16日 阅读章节:《第十三章,正念》
正念是什么?前文梳理中说过,它是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与自我的方式和视野,那么它究竟怎样特殊?当这个问题在我们脑海中浮现,想要从书中追问何为正念时,作者指出,文字是心设计出来描述实相的,但实相领先于符号与逻辑,就像用手指指向月亮,文字只是给了我们指了方向,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和体验去看见月亮的光华。因此了解到一切叙述只是实相的影子,是阅读本章内容时应当持有的态度。
事实上,我们都有过正念的体验,只是它一闪而过、被随之而来的惯性思维掩盖了。我们初次认识、遇见某个事物时,在我们刚刚把目光与心集中在它身上的瞬间,得到了纯粹的它在的觉知,就是一种正念的状态,但是很快地,我们会把它具体化、行成概念、并与某类事物绑定,然后貌似恍然大悟,哦,原来它就是某某。这就是我们失去正念的过程,它根植于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认识、认知、贴标签,以及一连串符号化思维上的习惯中,而通过内观的习练,我们可以延长正念的时间。了解正念的特质与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去挖掘这珍贵的瞬间。
正念的第一个特质是客观,感官捕捉到什么就是什么,它只是如实地观察,不予评价、不置可否。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接受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不论它是否让我们恐惧或恼怒。
第二个特质,不带好恶、不偏不倚。正念对观察到的事物一视同仁的淡然,“不会因为好的心理状态而入迷,也不会尝试回避不好的心理状态”,不执着享乐、不逃避痛苦。
第三个特质,脱离思维之外。作者对此的表述是“毫无遮蔽的注意力”,所谓毫无遮蔽,就是作为直接的体验经历,不用符号与逻辑为其归类或推演,它发生在思维活动产生之前的瞬间。
第四个特质,无我,排除自我概念。正念只观察正在关注的对象,不会将对象与自我关联,比如我们身体某处有疼痛,意识会说“我有个地方痛”,但正念只观察痛的感受,与“我”无关。
第五个特质,正念觉知变化。正念始终关注当下,而当下从未有一刻停止变化与流动,由此,正念觉知的实相便是灵动而变化的,它持续追踪着内外世界的无常表演。
倘若我们在禅修训练中,觉察到自己的观察出现了以上特质,我们便靠近了正念。下面说一说正念的三个功能。
功能一,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禅修中,我们需要保持对特定事物的观察,通常情况下是我们的呼吸,但分心的情况总会时不时地发生。这个时候,便是正念告诉你,你已经偏离了禅修的轨道,赶紧把心收回来。它觉察到了你正在走远,借由注意它当下不存在来重建自己,无需内在对话,只是一瞬间发生。
功能二,如实地观察事物。正念让我们脱离思维的束缚、走出情感的陷阱,只是客观地观察到事物的升起、发展、衰落,把觉知投射到每一个出现的对象上,而不产生任何附加。
功能三,看见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佛教把实相的主要特征归纳为:无常、苦与无我,在正念之下,人们不断观察到事物客观流动的本质,就能由此觉知这世间最深层的实相:“一切因缘法本质上是短暂的;所有世间法到头来都是无法令人满足的;其实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只有过程”。
正念是内观禅修的核心,同时是目标与抵达终点的方法。我们修习正念,抛去固有自我概念与思维逻辑的陋习,不是因为后者不好,而是因为它们会对我们的所想、所行产生强制性,我们毫无察觉地就走入了它们圈画的陷阱,同时也陷入了苦厄。正念则给予我们选择。但它的培养并不容易,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用与形成思维习惯同样坚持的态度持续开发。在这个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注意到它,把正念重新拉回就好。最终,我们将到达完全开发的正念,它是“一种对世上一切事物完全无染与不执著的状态”,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注意力,永远不会退缩和转移”。
Day13 11月16日 阅读章节:《第十四章,正念与禅定》
正念不会凭空产生,它只在禅定的专注和安静中生发,正念和禅定是一架并头前行的双头马车,我们在内观禅修中,需要以平衡的态度同时开发它们。经过上文对正念的梳理,我们先来看看禅定是什么,以及禅定与正念的区别和关系。
禅定通常被称为“心一境性”,是一种健康的、让心专注于一点的状态,因摆脱了贪、嗔、痴的妄念,而达到了平静和喜悦。禅定是中性的,它可以作为工具被用于任何好的或坏的用途上,因而禅定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解脱和洞见;禅定还是有限制条件的,它能否深入会受到外界干扰、以及心中五盖的影响,深定只能生发于特定的环境和情景下,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徒大费周章地建造寺院,又设定一系列严格控制的环境;禅定也是一种强制性的活动,它迫使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专注于一物,手段更为硬朗。
正念则不同,它是善的,因为摆脱了自我概念,正念无法使用在任何自私的目的上,它只是看到既存的事实;正念的开发没有限制条件,它不用依赖安静的环境和平和心态,可以随时随地地存在,因为其本身便要随着无常的变化持续流动;正念无法用强迫的方式去开发,它不能凭借咬紧牙关、硬逼自己做什么而产生,它只在客观而平静的观察里生发,是温和而柔软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禅定提供力量,让注意力固定在一个事物上,禅定则作为敏感的一方去观察事物。若把内观禅修的过程比喻成透镜汇聚阳光使纸张燃烧,那么禅定就是透镜,它为我们创造看透内心所需要的燃烧密度,正念则选择透镜聚焦的目标,将它燃烧、穿透,看见表现下面究竟藏着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两者需要平衡发展、相互辅助,但在禅修习练的不同阶段,因为难度与条件的差异,我们对两者的关注还是会有一些差异的。比如说,初学者很难同时应对多个对象的切换,因为心是那么得活跃;而经过几个月的禅定训练后,我们就需要把更多的重心往正念上移动,因为它是禅修的中心。为此,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建议:
开始时限努力修习禅定,直到猴子心的现象平静下来为止,之后就把重心放在正念上。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心很纷乱,就强调禅定;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恍惚,就强调正念。总的来说,正念应该被多强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