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回程火车上,经朋友推荐,观看了韩国电影《寄生虫》。
近些年,韩国电影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有目共睹,这确实值得学习和借鉴。艺术,就好比智慧的种子,一有肥沃的土壤,不发芽生长都难,这是自然规律。
在此之前,韩国导演,我极为推崇金基德,然后恐怕就是奉俊昊了。一部《杀人回忆》,我曾刷过无数遍。这次朋友推荐,相当期待,便找来观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静静地,两个多小时下来,我称赞不已,显然这部作品,这样的手法,他完全有资本和理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
电影,来源于生活,并超越于生活,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化呈现。他仅仅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把人性险恶,命运起伏,社会真相等等,精确展现给观众,这确实很让我吃惊。
影片能代表韩国电影首获金棕榈,这的确实至名归。
电影既写实而又寓言化的表达,涂绘出一个另样的世界,既虚幻又现实,既现实而又虚幻。
在这个世界里,人都不再是具体的人,而像是一个个鲜明的符号,贴上了各自不同的标签,互为依存和对比着,善恶、贫富、美丑、真假各在其中,活脱脱一付浮世绘。
《寄生虫》讲述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家四口的疯狂历程。爸爸基泽成天游手好闲,全家蜗居在地下室里窘迫度日。积极向上的长子基宇靠着伪造的文凭来到富豪朴社长的家应征家教,由此,两个天差地远的家庭因而被卷入一连串意外事件中。
纵观基泽一家,底层的劣根性,无时无处不在。毋庸置疑,他们懒惰、贪婪、狡黠、算计,这些特质都形同一种恶。但我会疑问,究竟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一家人的恶?归根结底,是生存,是活着,是向往美好。而一旦这些基本权利都变成幻想时,他们走投无路,就滋生了恶。
不免会想起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同是社会底层,同样恶的特质,明面上,他们偷的是物质,事实上,他们是偷生,是在偷活下去的权利。
而作为养尊处优,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朴社长一家所呈现的,除了表面的伪善,内里却潜伏着另外一种恶,这种恶,来自于内里的鄙视和践踏,是人性之恶,让人不寒而栗。
特别是临近剧终时,朴社长取得奔驰钥匙,他本可以一心逃命而安全离开,然而他的反常行为,和惯有的鄙视在最特殊时刻又呈现了出来,基泽不再堪于忍受,长期的积怨顷刻间爆发,便举刀刺向他。
充分验证了那句话:"人在做,天在看",这也算是对恶的另一种惩罚吧。
片中曾多次提及"穷人的味道",在整个观影过程里,像一个影子,或者说是魔咒,尾随始终。
无论是孩子最初从基泽一家四口身上闻出同样的味道,并随口说出;或是在客厅里,男女主人行其好事前的对话里再次提及;还是在结尾处,社长逃亡时,拿起奔驰车钥匙时,仍不屑闻出的模样。
总之,这味道一经描述,是那么的令人作呕,嗤之以鼻。但转念一想,那味道又不单纯是味道,它更像是一种标志,或者说习性和习惯,像是古代犯人作奸犯科,遭处刑罚时脸上留下的烙印。
总之,这是一部“味道”十足的电影。
2
观影后,随手打开豆瓣翻阅了一下,众说纷纭。但有一个论调,却格外的一致,那就是本片的隐喻手法,对此,我也不否认。
这一点,才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导演的处理实在是独辟蹊径,举重若轻。
既然名字叫《寄生虫》,那问题便来了:谁,才是真正的寄生虫?
广义上讲,人只要活着,不论穷富,都是现实社会的寄生虫。这些虫形色各异,有些因为富,而略显高级,寄生于上流阶层;而有些则因为穷,处于社会最底层,便很容易被理解为低级或下流。
穷人和富人,上层和底层本不相干。上层多在明处,招摇过市;底层多生活在黑暗处,苟且偷生,暗无天日。
上层人根本看不见底层,其实也不想看见,更懒得去看。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配活出个人样,而底层就是寄生虫,谈不上是人。
谁知片中,社长的小儿子却偏偏撞到了鬼,无意间看见地下室冒出的恶鬼。他由此而受到了惊吓,一门心思要画出这个鬼的模样。
可他怎么晓得,这个恶鬼,本不是什么鬼,而是渴望生存的下层人,在不合时宜的时机撞见而已。
因为你身陷底层,所以不能体面示人,却一不小心被刻画成了鬼,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穷人和富人,是无法同居一室的。因为他们都会携带自己特有的气味,古话说,臭味相投,然而现实中,绝不可能。
穷人有自己的思维局限,生活空间,贫穷会让他们失去了想象力,贫穷会禁锢了他的思想,贫穷亦会改变他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或者是为了活着,而失去尊严,当然,他会因此而沦落于自己的阶层中。
除了在社会里寄居,在影片里,我认为,那栋大房子才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体。
不论是最初设计并离开的南宫贤子一家,还是逐步悲剧上演的社长一家,再或是后来刚到韩国的德国主人。
这三家人都是这座房子的寄生虫,三家人的更替和流动,谁也没有影响到房子。更有意味的是,房子地面之上,冠冕堂皇的寄生虫们在更迭。房子地面之下的地下室里,原先保姆的老公,乃至于后来杀人的司机,也在轮换着。
这除了贫富的差距,更让我想到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因此,永远没有人可以跑赢命运,也没有人能跑赢这个时代,当然,也很难有人能跑赢阶层固化。
所以,人人都是寄生虫,只不过寄生的主体不同,寄生的特性不同,所赖以生存的命运不同罢了。
3
后来看奉俊昊访谈,他曾这样说,《寄生虫》里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之分,都是象征性人物。
然而,没有好坏,穷富却格外的明显。同样的四口之家,同样的一对中年夫妻,又同样的一子一女……从人的角度和家庭组合来看,并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差距却大相径庭。一个是富贵之家,豪宅名车,往来于上流社会。而另一个却全家拥挤于地下室内,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蜗居。
两者的对比,异常鲜明。没有对比,就难言伤害。
因为人活着,就会有比较,从而产生欲望,欲望是万恶之源。
这两家一个居于上流,一个处在下流。但欲望的怂恿、人性的扭曲和习性的使然,通常下流的人总做着上流梦,上流的人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却干尽下流事。
比如社长太太在给付薪水时,不忘抽走两张。
再比如社长和太太两人客厅调情,情意深浓时,社长对老婆说,如果你穿着那条廉价脏内裤,我肯定很兴奋。而老婆回应说,那你要给我买毒品。
所以有时候,伪善是富人的专利,但不堪一击。表面体面的社长夫妇二人,上流人却总幻想着下流事,那也只是体面而已。
这也让我想起近期大火的保时捷女人,和用劳斯莱斯轿车堵住医院大门的那个女人。她们具备同样的特质,豪车美女,表面体面,内里却是无比肮脏。她们同样任性,骨子里充满鄙视,表面上略显高档,然而私下里却都做着极为下贱的勾当。
对于影片中,社长一家人外出了,基泽一家在社长家中狂欢时的对话。基泽太太所说的那句话,非常的经典。
"不是有钱也很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懂吗?"
这种善良,大多不是善良,貌似廉价的施舍罢了。
在这个世界上,善良不是责任,也不是所谓义务,但它是对世界的一种良知发现。
这不需要任意施舍,更无需摇尾乞怜。
4
在我看来,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一再重申不把每个角色固定成人,而是作为符号来对待,这寓言化的处理,就会有一些普世的表达。
透过电影看人性,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不得不让我更多思考。剧中许多小情节的处理,看似不经意,却承载很多。
比如摩斯密码,起初我是不懂的,到后来我就懂了,那只是底层互为联系的一种方式罢了。而在外人看来,只是一连串莫名的符号而已。
基泽杀完人后,他夺路而逃,最终无路可走,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那就是进入地下,这是他永远的宿命。
儿子打医院里归来,只能笑,一直不停的笑。他至始至终,也没有离开他悲剧的石头,却依然幻想有一天,能买下房子,从而释放父亲。
镜头中,穷人一家台阶一直向下,而朴社长居所的台阶却一直向上,这意味着不同阶层的截然不同。
所以这世间,凡事一体两面,没有绝对公平的事。
所有人都是寄生虫,可能随时会命运转向,也可能随时会迎来世界末日。这看是宿命,却是轮回,不过善和恶都最终会发掘。
人性如同深渊,你凝视它,它亦会凝视你。但又有多少人会在凝视里开悟,而恰恰是,太多人不得解脱,无法自拔,遂将自己裹挟,逼迫自己填平自己的深渊。
人的灵魂,之所以不安分,才期望寄居。然而骨子里却又极度渴望安全感,这无关乎贫或富。而寄居是一种保护,又像是一种迁徙,但总难逃命运。
奉俊昊导演在采访中,一再强调,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寓言。我想,寓言和现实却如此贴近重叠,各个角色命运多舛,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正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可能没有被人发现,或者不值一提罢了。
寄生虫依然活着,活在它们的命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