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中汲取营养的好的方法之一,便是读完一本书写好一篇读后感。
初识李玫瑾教授为网上无意间刷到的育儿短视频,接触她的书籍《心理抚养》确实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的吸引:细思之下发现,给予孩子物质抚养相对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能从心里上给予他丰富的营养,实在妙哉。
翻过书本,却发现,李教授竟然是为犯罪心里研究专家,她的育儿观是从大量的犯罪心里案件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不禁要提防,这中间的种种方法,可能是防治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不过是育儿的最低线要求。所以,这是本书的特点,也是局限之一。但,就如书中所说“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苦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世上没有千篇一律的育儿方法,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开动脑筋,用智慧育儿。”由此,爱和智慧这两个关键词给予了我育儿路上的深刻启发。
用爱抚养,这应该为人父母的本能。如何去爱呢?这是一种适度的爱,即不溺爱,也不缺爱,实在难以拿捏。
智慧育儿,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是什么呢?
书中提到:“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人正常人的心理现象设计什么的话,那么至少包括留个内容:一是决定心里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二是决定人 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的管理、存储于提取的意识活动;四是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映的认识活动;五是显现心里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六十体现个人心里风格与特性的人格和个性。”
第一,心理现象的遗传与生理基础无可多谈,只能承认其客观性。
第二,早期心理发展内容重在在照顾、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海里学习如何做人做事。
第三,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意识是什么呢?意识是人的一种觉知状态,包括对外界的觉知和对自己的觉知。而自我意识大概出现在三岁。人的意识是由外而内的,人可以通过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但看不到自己的脸,因此,人最后出现的是自我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意识的发展实则为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一个人遇到事情,最先改变的应该是自己。自我反思意识的发展,首先要跳出自我中心;其次,要了解潜意识现象。人的心理有什么,严厉就有什么,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理有的。所以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的结果。”所以,你对别人的评价、挑剔、赞美等等实则为你内心的潜意识在作祟。
第四,改变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当发现孩子情绪有问题时,讲道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可以找个理由带他出去运动,让他出出汗,找到身体舒畅感,然后再和他谈认识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化解他的不良情绪了。此时的心理咨询,应采取“当事人原则”,以当事人为中心,不是频繁的给建议,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帮助对方认识自己,自己做选择,自己做决定。
第五,情绪是心理观察的窗口。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言语文字和行为举止来观察。那么情绪应该如何表达和管理呢?消化不良情绪是重要的情绪自律之法:运动、讯号美好的感觉去体验、找朋友聊天吃饭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六,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何为个性,其为一个人独特、稳定、整体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个性包含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两部分。首先,心理倾向包括人的需要、兴趣、三观、信仰等。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兴趣是为了体验快乐的感受而引发的活动倾向;三观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则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做某些事情。其次,人的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活动室表现于外的征象,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气质,为心理活动发生时的强度、平衡度与灵活度的特征;性格,是由后天养成,主要表现为对待他人的行为方式;能力,指人学习、反应、做事的效率。
心理是怎样发展的?
心理的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人的心理发展科分10个时期:乳儿期(0-1对)、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6-12岁)、青春初期(12-15岁)、青春后期(15-18岁)、青年初期(18-25岁)、青年后期(25-35岁)、中年期(35-60岁)和老年期(60岁以上)。
心理的发展呈阶梯渐进的模式,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心理发展过程中缺少某个环节或某个台阶就会出现缺陷,且终身难以弥补。而人的心理发展的4个重要台阶:0-3岁重情感抚养;3-6岁重性格培养;6-18岁重能力培养;18-n岁则为自我修养。
情感,需要抚养。情感抚养为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孩子在四个半月的时候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份情感——依恋。当依恋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心扉就会比较开放,同意继续发展亲情和伙伴情。
性格,需要教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从三岁开始,就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如果说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性格,实则为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孩子的第一次行为,一定要引起重视。比如第一次索要一个喜欢的东西,若是以苦恼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养成一种性格;若是哭闹无用,以跟人商量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形成另一种性格。
能力,需要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能力包括智能、技能和特殊能力。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寻找他的心理特长,鼓励他们从小就刻苦努力,通过教育、训练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自我,需要休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自我,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将社会中生活中好的人物当作自己峨榜样,通过阅读,把好书当做自己的心灵导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休养。
自人生的10个时期中,18岁就占了6个。如果把18岁分成3段,即0-6岁、6-12岁和12-18岁。其中,0-12岁为依恋期,12-18岁为青春期。依恋期主要发展情感、言语、社会性、认知方式、观念、性格、能力等;青春期则在自身能力往纵深和横向扩展的同时,更多地在追求自我发展,包括自我意识、性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同一性等,还有向群性和结交密友,最后追求自我实现。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养育着“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18-n岁为自我修养时期,对成年子女父母要学会放手。遇到事情不能替孩子做主,只能表达你的想法并说明原因。父母要明白,孩子虽然是你生的养的,但他们是人而不是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需求,因此父母不能把孩子困在自己的人生意志范畴之内。在成年阶段,人的心理发展共分为四个时期,即青年初期,青年后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如果成年后的子女还要花父母的钱,心理应该有一份愧疚,绝不能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
如何实行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重在养心。我们不能不能只养大孩子的身躯,却因文不懂而没有认真的养育孩子的心灵。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给她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
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脾气,通常是指一个人情绪产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时间和转换灵活度等特性,是人的个性内容之一。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之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
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的丰富。妈妈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观念的心理无恙是为其注入心象。观念是看到的同时形成的想法,它是由生活情境形成,不是由推理形成。一个人的观念是他从小耳闻目睹、见得最多的情景,听得最多的声音,是哪些在眼前腰来晃去,一遇事情就唠唠叨叨的抚养人。所以,父母在意强调的就是孩子未来的观念。
如何养育一个心性健全的人?
心性健全的要求是什么?首先要让他具有人性,而人性由情感而唤醒。人性中的情感是由养育而来的。
人的第一份情感是依恋。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形成,一直持续到12岁。依恋为什么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一是孩子见到熟悉的面孔就会高兴,情绪很快就会稳定下来。二是孩子跟这个在一起有安全感。依恋情感的发展有利于父母对孩子形成“心理控制力”。这种教育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子抚养,让孩子眷恋、依赖、信任你,形成一种依恋感情,从而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要求,信任你的话语,愿意踢你的话。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亲不重要。作为爸爸,在哺乳期可以做些什么呢?首先,在孩子吃奶期间,母亲要花更多的时间,全力以赴的照顾孩子,父亲一定要细心体贴;其次,在哺乳期,父亲可以多做些力量性的事情,抱着孩子哄睡觉,给孩子洗澡,帮孩子拍嗝,给他哼哼歌等;再次,在孩子面前好好的爱母亲。父亲应该明白,你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为孩子树立一种榜样,这个榜样应该是孩子将来在家庭之外用得上的行为方式。
其次,心理教养重在品性。不要以为孩子小,社会行为从人出生后就与他人互动中开始形成并逐渐定型。决定这种“形成”的关键就是“第一次”,对孩子的某种不当行为,你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原则。
再次,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对3-6岁的孩子说“不”。当孩子有不合理要求时,他想要,大人不给满足时,有的孩子就以苦恼的方式博取。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时,我们就要对他进行说“不”的训练,让他能够根据外部要求控制自己。说“不”需要讲究环境,要与孩子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一个人,而不要让他看到别人,以免让他向他人求助而达到目的。家中任何一个管教孩子,别的人尽量回避。在不认同管教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在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也可以,只要不当着孩子的面。
培养孩子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说不后哭闹——痛苦后安抚她认真说:咱俩说说刚才你哭闹的事情?——告诉他哭闹的不好。——再问: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有事情要好好说出来。
延迟满足,练就人的耐性。在孩子稍懂事的三四岁前后,找一个机会带去买玩具。这时,我们可以给他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既让他锻炼选择的能力,又让他经受一次等待的训练。这时先考察玩具的优点,肯定孩子的眼光——告知因价钱而超出了父母的计划——告知父母挣钱的不容易——用加班来赚钱下周带他买——在这周的等待中提出让他配合你的要求。
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具体的方法是:在周末休息的第一天即周六下午三点,妈妈准备一份平时很少给孩子吃的小零食,将其分出三份,拿出两份对孩子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两份好吃的,有一份计划今天给你吃,还有一份是明天下午才能给你吃的。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我今天把两份都给你,由你自己决定怎么吃。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只吃今天这份,明天那份留到明天再吃,那稻明天下午,只要让我看到那一份孩子,我就给你增加一份,也即是说你明天可以吃到两份。到了第二天下午午休后,你拿出第三份零食叫他:昨天说好的,今天下午你能拿出今天这一份零食,我就给你增加一份,你看我拿来了。这时,他看着你手里这一份,心想今天还可以给他一份,但这是你要和他强调规则,当你看到他拿不出留给今天的零食时,你告诉他:不是我不给你,我言而有信,我已经准备了。只要你能拿出来你的那一份,我的这份就给你。然后微笑的看着他,等着他,当发现他拿不出来时,你再说:看来是你自己不想要今天这份了,因为你知道这个规则,既然你昨天都吃掉了,那今天这份就不能增加了。然后你毫不犹豫的拿着这一袋走开。隔上两三周,你换一种零食,同样三份,再给他做一次这个游戏。第二次做同类游戏,他已经知道上一次的结果了,所以多数孩子会抵制食物的诱惑保留下来。当周日下午,他向你展示他手里的第二袋零食时,你一定要认真夸奖他:哇!你居然可以做到控制自己,真有毅力!这代无论如何都要给你。然后,你可以顺便对他多说两句:只要你不急,好吃的东西永远有。要知道有很多事情,不要着急得到,不要放纵自己,满满的获取,你就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与人接触,礼貌维为先。见人主动问好,回家主动说:我回来啦!离开家时一定要跟父母说一声,爸妈,我出去做什么,大约什么时候回来,。
与人相处,学会包容分享。学会分享,父母或孩子要有意地带着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有同样大小的孩子,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见到小朋友,可以主动做自我介绍,我叫什么?你叫什么名字?带孩子下楼,让他带上玩具,多带一份,一个自己拿着,一个与人交换。结束时,让双方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就好。在带孩子出去玩时,家长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参与他们的玩耍。因为这是孩子与同辈人接触的初期,他要明白,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分享的同时,也要学会分担,对于孩子也要从小培养他对家庭事务的分担。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要想让孩子心里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练。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就开始,孩子四岁,让他练习跑步,然后学习游泳。在七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