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2020年中小幼学生‘成语中国’微电影征集展播活动”评选已结束,我们邀请部分获奖学校分享作品创作历程,从成语选题、剧本创编、场景道具制作、动画拍摄编辑等方面看看作品背后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今天分享的作品《八仙过海》来自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西牟小学,由作品指导教师孙浩翔老师供稿。
01选题 创编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各行各业坚守岗位,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常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过海”的困难指的是新冠疫情,“各显神通”就是大家拿出各自的本领,各司其职,这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诠释。选用这个成语既是向在疫情期间默默坚守岗位的人致敬,也是让孩子们明白美好生活的不易。
在校领导的组织下,西牟小学团队利用假期进行了剧本的讨论创作,几经修改最终定稿。
02 选材 制作
考虑到做的是手作动画,需要变换人物的动作姿态,便于逐帧拍摄,在塑造人物的材料上最好选择可动性强的材料。我们首先用孩子们熟悉的太空泥做了一个试验品,发现太空泥虽然塑形较为容易,但质地偏软,韧性差,塑形的准确性难以把控,更重要的是干了之后会僵硬,人物身体各部分无法进行活动,难以达成拍摄所需的效果。
后来我们又尝试使用软陶来进行制作,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材料,只能靠美术老师和孩子们一点一点摸索,慢慢熟悉软陶材料的特性。我们发现软陶色泽鲜艳明亮,韧性较强,还可以与支架相搭配,无论是捏揉还是雕塑,都是不错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软陶偏油性,不易风干,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机体的柔韧性,便于做各种简单动作,通过烘烤定型后不会变形变色,易于保存,能够满足动画拍摄的需求。最终,我们选定了软陶作为人物塑性的材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确定了埋骨架的塑形方案,就是将身体分为头部、胳膊、躯干、腿部等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塑造,塑造好后用铁丝进行连接。为了保证人体的动态与比例协调,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查阅了很多资料,学习了很多人体结构知识,总结出了先做躯干,再覆衣物的方法。
在制作“八仙”之前,孩子们上网搜集了很多关于“八仙”的人物形象资料,但基本没有能直接使用的,因为需要将二维平面图片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形体。于是,他们借鉴了资料中的服饰、发型、动作、道具等,并通过自己的理解,结合软陶材料的特性设计好人物形象。加强对人物细节的处理,比如用层叠的衣物展现“八仙”仙风道骨的风采。
为了保证人物的辨识度,我们将“八仙”在人间的化身都做成了与其本尊相同的色调。
03 拍摄 编辑
动画拍摄是完成作品的重头戏,为了保证画面的流畅,我们确定了每秒不少于八帧的方法,每摆一个动作便拍一帧,而且动作幅度非常小,尽量减少后期的画面卡顿。整部动画片拍下来约3200张照片。
配音时,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每个孩子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台词,还需仔细揣摩人物的语气与状态,即便这样,很多时候为了达到最完美的效果,一句台词也要重复录上七八遍,但孩子们却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动画的主题,从200多首中国风浓郁的乐曲中截选激烈、婉约、激昂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匹配画面的情感表现,提高作品的艺术观赏性,最终呈现出《八仙过海》这样一部将听觉感受与视觉元素有机结合的作品,使动画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得到更好的传达。
《八仙过海》是我校麻吉星魔法课堂手作动画团队集体智慧与实践的结晶,作品的成功拍摄不但提升了师生的道德情感,更锻炼了师生的意志品质,也享受了师生的和谐共进。
作品欣赏:https://www.majixing.com/#/VideoInfo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