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缺乏主线,比较零散凌乱;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很少,老师掌握过多的话语权;3.评价单一,模糊,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4.课堂很少展示学习和思考过程,往往注重结果评价。
5、我的课堂像是在解答问题,概括的方法教的细,可朗读少了,学生不能从读中去领会。的确,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多技巧都是无用的。朗读才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
学生活动篇:
1.学生阅读前应该说清要求,且指令明确,学生开始阅读后教师尽量不要说话,干扰学生。
2.多让学生说,教师只是引导者,不断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3.学生说错了,要引导其思考,而不能直接制止,或者反而说“非常好,请坐。”(这样学生也会摸不着头脑)
4.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真实、具体,不能总是说“很好”“非常好”“非常非常好”。
5.对待学生要亲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真正走近学生,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和对话。(石秋萍老师语)
6.多真心地赞美、鼓励学生。(比如,你的声音很好听,可以大一点声吗?)
7.学习活动要有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师行为篇
1.设计要新颖,不可同于日常课。
2.整堂课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线。
3.要回归文本,不可脱离文本。
4.素材、语言的选用要能够触动人心,课堂上完要给人留下一些触动或震撼。
5.教师上课要有激情,不可过于平,表情动作要亲切。
6.上课要把握好节奏,款款而来,和风细雨,不可“快马加鞭”(孙玉红老师语)
7.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教师要真心热爱语言文字,要沉入文本(孙玉红老师语)
8.文本解读不可过早地贴上“标签”。(石秋萍老师语)
9.要充分了解学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准备两套方案。(石秋萍老师、孙玉红老师语)
10.学习目标要小而具体,运用一些动词。(邱逸文老师语)
教学效果篇
1.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很重要,要呈现出来。
2.效果(目标)要前置,教学设计前就要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孙玉红老师语)
3.一堂课要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点启迪或人生经验或人文情怀。
4.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的少。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只有让学生体验感受,才能切实掌握知识。
5.合作探究板块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主次之分,要有层次性、条理性。
6.教学过程板块与板块之间应该过渡自然,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