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端午节恐怕是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节日之一,赶得上过年。
早几天,奶奶妈妈就忙着包粽子。粽叶是爸爸哥哥在河边打的芦苇叶子,窄窄长长的,一大篮子拿回来,奶奶坐在院子里挑选,打理齐整,一扎一扎分好,清洗好放在大锅里,放满水开始煮,第一缕香味飘出来,我们就开始盼望。粽叶在水里格外绿,把整锅的水都晕绿了,青翠又安静。妈妈看着粽叶多少,确定淘洗多少糯米。
如果有条件,就放花生米,花生米泡好搓掉花生皮,花生白白胖胖的跟糯米一起浸泡在水里。粽叶煮好拿出来放在大木盆里,放满清水,这就要开始包粽子。小小的我就蹲在木盆旁边看奶奶忙活。如果都像现在的条件,早就录了视频。可惜,奶奶的手艺如今已经失传了。
奶奶包粽子不用线扎不用细绳捆绑,先把三片粽叶层层叠好排开,用手一旋,形成一个漏斗,一点缝隙都没有。放进糯米和花生,一折一转粽子的雏形就成了,然后再用一片粽叶盖住“漏斗口”,顺着粽子形状把粽叶裹好。接着用麻包针穿过粽子把最后一片粽叶尖穿过针鼻,针穿过粽子,粽叶就像线一样也跟过去,粽子就被固定成四个棱角的严严实实饱满的样子,一点儿也不用担心漏米和松散。奶奶说裹得严实,米的香味就被粽叶紧紧裹住,粽叶香也会渗进米香里。
奶奶一边包一边唠叨:“你要学啊,等奶奶不得动,你也能吃到粽子。”
“妈妈怎么不学?”
“你妈妈学不会?”
有这么难吗?我跃跃欲试,小小年纪的我根本不懂什么叫“看花容易绣花难”。奶奶很乐意教我,奶奶什么都要教我,她觉得我以后得嫁人,得过日子。动了手才知道好难,就是那个“漏斗”怎么也挽不好,一遍一遍,奶奶直摇头:“看你是个机灵鬼儿,跟你妈一样!”
我不服气,可是没办法,我至今也没学会包粽子,奶奶九泉之下,也不知道今天她老人家有没有担心她的孙女儿吃不到粽子。
粽子包好了,放在大锅里,浸满水,灶堂里加柴开始煮,开了之后还要余火煨着。我早就等睡着了,也知道第二天一早准能吃到糯糯香香的粽子。
粽子煮透了,第二天早上才盛起来,浸在凉开水里,凉凉的才最好吃。
小孩子除了吃当然就是穿新衣玩花样。端午节满足小孩子所有的愿望。再怎么穷忙,端午这天妈妈一定会给我和哥哥买一身新衣,好在是夏天,衣服不贵。妈妈还会在街上捎带一扎绒线回来,那是我最喜欢的。
端午当天中午,小孩子要洗澡,洗完澡穿上新衣,妈妈会给我和哥哥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扣上五彩的绒线,可好看了!拾掇好,饭也顾不上吃,就要冲出去显摆,小伙伴们个个都穿新衣,扣绒线。手拉着手在日头下疯跑,一会儿就一身汗,小孩子怎么会怕热?女孩子怕弄脏新衣服、新凉鞋,会斯文些。跑一阵儿就约着去水塘边洗新穿的塑料凉鞋。那必须是偷偷的,如果哥哥回家告状说妹妹去水边玩,回家是要挨训的。
绒线得等到七夕节才能解下来的,妈妈说七夕节喜鹊会来葡萄架下衔走绒线去天河搭桥,桥搭好,晚上牛郎织女就能会面,到时候他们会在葡萄架下说悄悄话。这太让我神往了。我们女孩子个个都知道,约好一定要等到那一天。
绒线会掉色,会松,手腕脚腕脖子都被染了色,也舍不得拿,心里想着一定要让牛郎织女见面。可是,小孩子心性,能等到七夕?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七夕,一点贡献也没做也不觉得愧疚,依然三三两两约好一起乘凉,去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他们的孩子也在吗?一直等不到,奶奶摇着蒲扇像赶蚊子一样赶我们这些小鬼回去睡觉。很晚了,早就没精神头了,奶奶说,你们在这里他们怎么好说话?赶紧回。
更小的小宝宝端午节还会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还穿着红肚兜,我们也想抱一抱这些虎头虎脑的小虎头,大人可不敢松手。捏一捏虎头鞋上的虎须也是好的。
妈妈还会提前割一些艾回来,用红绳子扎了,端午那天挂在大门上。很香,妈妈说五月有毒,艾叶能驱毒驱邪。不懂呀,就觉得这也很美好。
端午还很忙,麦秸秆晒满场院,我们在麦秸秆场上追逐打闹,被麦芒扎了也不觉得痛。这是我们撒欢儿的季节,春节也很欢乐,可是冷,放不开手脚。
今天端午,妈妈打电话问粽子有吗?先生单位发的苏式粽子,长长的,被细线一道道捆绑得结结实实,各种口味的,咸肉蛋黄的,蜜枣的,豆沙的……没有一样有奶奶包的清爽好吃。婆婆今年包了粽子寄过来,是为给女儿中考送祝福的。准备什么好吃的?饭店吃的。其它再也没有节日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