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想要早睡,却熬夜熬成了“熊猫眼”;想要维持好身材,却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想要早起写作,却睡到中午十二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为什么我们期待改变,让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却难以做到呢?为什么想要培养新的行为习惯,却总是“走老路”呢?为什么出现的新行为难以坚持呢?
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不了解改变的心理机制。在没有了解改变的心理机制情况下,培养新的行为,一旦执行过程出现问题时,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改变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骑象人无法战胜大象
在我们每个人的躯体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自我。比如,看见美食无法控制自己,这是感性的自我;为了维持好身材,要管住嘴迈开腿,这是理性的自我。行为改变过程中的冲突往往也是感性的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间的冲突。因而,理解二者的关系对我们理解改变变得尤为重要。
乔纳森·海特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感性的自我和理性的自我。他将的感性的自我(情感)比作大象,将理性的自我比作骑象人。骑象人表面上看来是拿着缰绳,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一旦发生冲突,骑象人面对庞大的大象,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骑象人往往无法战胜大象。所以在改变行为发生冲突时,理智无法战胜情感。
就改变而言,理智和情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理智为我们确定行为的方向,指引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情感是行为动力的基础。
感性这头大象有什么特点呢?
力量大,一旦被激发,理智难以控制。
容易被情感驱动。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也容易被怜悯、爱等积极情绪驱动。也是说,感性可以成为改变的阻力,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动力。
它是受强化的经验好处所支配的。
我们行为难以改变的根源恰恰是大象喜欢经验的好处,并习惯于被经验的好处所支配。前面我们到我们躯体中有两个自我:感性的自我和理性的自我。那在改变的过程中也对应着两种好处:经验的好处和期待的好处。那什么是经验的好处?什么是期待的好处呢?
经验的好处是我们切身体验过的具体的,在过去或者现在时间内心里感受。比如晚起床,躺在床上很舒服。
期待的好处是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现在还没有体验到的抽象的感受。比如利用早起的时间来看书学习,从长远来看,这一定对我们的个人成长有好处。
当行为改变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实现期待的好处,但大象会习惯性选择经验的好处,及时行乐。
那大象为什么容易被经验好处所支配么?
操作行为主义之父伯勒斯·斯金纳,有一个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在箱子里放几只鸽子,鸽子会在箱子里面漫无目的的行走,一旦鸽子触发箱子里面的某个东西,就会有食物掉下来,几次以后,鸽子会不断重复可以触发食物掉下来的动作。在斯金纳的实验中,鸽子的动作就是被出现的食物起所强化的。同样,人的行为也是被这样强化塑造的。经验的好处好比获得掉下来的食物,一旦我们获得这样的好处,便会被大脑保存到经验里,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也就解释了大象为什么受经验好处的支配。
那面对力量强大的,喜欢经验好处的大象,我们就无计可施了吗?
最后我们来谈谈改变的本质。
改变的本质就是我们创造新经验来替代旧经验。创造心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
我以自身的经历作为说明,2020年初做计划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简书月更四篇文章,也就是周更一篇。最近自己做了一个盘点,除了之前参加拆书训练营周一周发布六个作业之外,自己简书基本没更新。上个月完成了3篇,2篇正常发布,一篇被和谐。也就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到月更四篇。那我现在为什么还在坚持写呢?因为在3月的发布两篇文章中我找到了新的经验好处。自己写的内容绝大多数来源于自己看的书,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在简书上的输出,能够重新梳理一遍书的内容,同时也发现自己对书中的有些内容不理解,那这个时候我就会往后退一步,去解决不理解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会有成就感。这个成就感也就成为了在简书发布文章新的经验。
从我的亲身经历中,我明白了的想要实现有效改变,就要投大象所好。当我们想要培养新的行为时,大家不妨有意识地体会行为带来的经验好处,并让我们心中的大象受新的经验好处所支配。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在改变的路上,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