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olly
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即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比如对于甜食,几乎没有人会讨厌,水果、蛋糕、冰淇淋、糖,甜甜圈等,总有一种是甜是你喜欢的,甜食让人愉悦也是公认的感受。当然也不是每种味道都能得到一致的认可,比如辣和苦,有人无辣不欢,有人一点辣也不沾;苦瓜在印度料理中很普遍,有人却对苦味很排斥。
生活中也能轻易观察到对味道的偏好,上周末和朋友去千岛湖玩,发现和杭州市区仅隔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两地的饮食风格却有着不小的差异,千岛湖主推吃鱼,饮食偏辣,和饭店老板聊起来他说从小就吃辣,习惯了,也可能是因为太潮湿了,总想吃辣祛湿。人的口味各异,不同地区饮食风格又各不相同,这就不禁让人好奇这些偏好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吃同一份菜不同人的反映相差那么大,味觉究竟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关于味道的研究,我们了解的还远远不够,如果你会好奇甜食为什么吃起来好吃,且容易使人成瘾;为什么有些让某人厌恶的东西,另一个人却觉得美味等等,那么约翰.麦奎德的《品尝的科学》能给你答案,这是一本关于味道的小传,讲述的内容从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初开始,结束于现在,揭露了许多最新的饮食科学研究,谈论了美食科学发展与味道革命,是一本让人受益颇多的饮食类科普著作。“Yilan美食生活玩家”创办人叶怡兰评价本书:“谈品尝事,竟溯源直至上古四亿八千万年前之生物起源时期,随演化与物竞天择历程,抽丝剥茧逐渐形塑出人之味觉成形轨迹,一路读来,着实咋舌折服。”
叶怡兰说的四亿八千万年前,即《品尝的科学》中提及的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五顿饭的起点,具体如图,以此为起点,带领读者进入味道的世界,可谓极为有趣。味道的知识
单从感受来说,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科学研究却能让我们了解味觉的知识,书中告诉我们整个舌头表面都感受得到五种基本味道,即酸甜苦咸鲜(其中鲜味是2001年被认定为第五种味道的),且油脂味可能会被认定为第六种基本味道。一个人的舌头上平均有一万个味蕾,而每一个味蕾都是50-80个特别细胞的集合,每个细胞都有它专司的基本味道,即每个味蕾都分布着五种不同的受体蛋白质,每一种受体蛋白质专门侦测一种基本味道分子。
我们常说人生酸甜苦辣应有尽有,实际上辣味不属于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我们吃辣椒时,辣椒素会与身体的热觉和痛觉受体结合,从而产生灼烧感,动物讨厌这种感觉,但不少人却对辣味情有独钟,比如在我们国家,就有“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贵州人辣不怕”这样的俗语,可见吃辣习性的存在。酸甜苦咸鲜味,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吃辣则是从500年前才变得比较普遍,可以说这是一种颇新的味道,这也说明人类在不断地尝试新的口味,爱上新的味道。不少研究也指出,多吃含辣椒素的食物对健康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的速率,以助于燃烧热量,但科学还无法合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吃辣。
作者层层递进地从身体、大脑和心智层级全方面地解释了味道,这些知识让我们对味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更结合了科学、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学,讲述了很多关于味道的故事。
味道的认知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味道世界里,这个世界在童年初期就成形了,并随着生命的进程而演变。每个人的味道世界,是由古老的演化规则与伴随终生的高能量食物、文化熏陶与商业信息产生冲击所创造的。”——约翰.麦奎德
书中有一则关于达尔文和雅甘人的牛肉罐头事件描述,形象地解释了约翰的以上观点,达尔文写道:“他们很喜欢我们的饼干,但有一个野蛮人用手摸了一下我吃的罐头里的肉,觉得它又软又冷,露出了感到恶心的表情,就跟我们对腐坏鲸鱼油脂的感觉一样。”其中腐坏的鲸鱼浮尸是雅甘人的食物,达尔文认为这很可怕,实际上他们对彼此食物的不接受源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且各自的童年经验和社会规范不同。
而人对于味道的接受度也是可以变化的,就我自己而言,以前不吃苦瓜,直到有一次无意中吃到泡菜形式的苦瓜,突然就接受了;香菜则是在大学期间,朋友带我去吃涮羊肉,我第一次发现香菜可以作为一份菜出现在饭桌上,我尝试了涮香菜,之后也就接受了。汪曾祺在《生活,是很好玩的》中一再提出建议,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随着品尝,我们可能会接受更多的味道。
对于味道的认知,举例来说,我们看到披萨,就会有好吃的感受,这是因为视觉和味觉的信号是互相交织的,我们之前吃过披萨,相关的美味感受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影响的因素除了食物本身,还有餐具和盛装容器的重量,形状和颜色等,最厉害的是品牌,比如提到可乐,我的经验和偏好会让我立马想到可口可乐,味道的认知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历经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童年时期我们的味道世界已经成形,但随着成长和品尝过程,以及我们周遭的文化和商业信息都会进一步塑造我们的味道世界。
《品尝的科学》从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饮食科学研究最前沿,集趣味性和科普性于一体,讲述着关于味道的奥秘,从书中可以了解关于味道的知识和认知,以及人类对味道的各类研究,虽然还有着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但作者说味道这种易变的特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适应随着气候变迁造成的饮食改变,或是让我们适应生物工程改造出来的未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