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常常有人告诉我,认真做事很重要,将事情完美的讲出来更重要,因为表达更能够体现工作的价值,也更能进行自我的思考整理和沉淀。
很多人博闻强记,上下五千年滔滔不绝,可能他们懂很多事情,也可以透过聊天与别人分享。但很有意思的是,你若要他们写篇文章来谈他们懂得的事情,他们却往往写不出来。
因为聊天分享,你可以没有主轴、可以大家随意讨论、可以有表情与手势来辅助内容。
可是要把一个概念写成一篇文章并让别人看懂,我们就得思考很多面向。比方说,文章一开始要怎么起头、怎么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怎么解释、怎么让论点周详?经常会发现写了一半的文章因为概念不够周全、想写却总觉得卡住,状况。这是因为自己对那议题尚没有够完整的理解。没有理解就缺乏论述,缺乏论述当然就觉得写不下去。所以能写的出来,多少表示自己整理内化到一定程度了....
整理内化我觉得是有一定考量标准的,比如专业词汇的掌握,我总结了内化的三大标准:
怎么样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用精炼准确并且简洁的专业词汇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与核心的锲合度是第二个标准,
确保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明白无误的穿戴给读者是第三个标准。
就像我们每周需要提交领导的发言材料,虽然简单的两百字,既要准确详细说明事情本身,又要把握在恰当的颗粒度或者尺度,既要体现事情本身的意义,又要表现出个人在事件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同时又需要与当前重点工作相契合,花时间架构出一篇让别人能读懂得文章,其实就是训练自己的组织能力,需要花长时间进行训练。
这长久的训练如何开始呢?
从你最擅长或是从你最喜欢的事情开始尝试起。最简单的起点是写一系列的教学文。比方说你很会煮东西,那就写一篇文章谈怎么做你擅长的料理。你喜欢旅行,写一篇文章讲怎么搭车转车可以到清水寺。你擅长程式语言,那写一篇文章谈从概念到程式产出的步骤。
写完之后,拿给不懂这领域的朋友看,看看他们看不看的懂。看不懂,哪里看不懂。听他们的意见,改变叙事方式或是改变论点,直到别人能理解为止。多试几次,慢慢你就会理解怎么把你懂得东西,化繁为简的说给完全不懂的人听。你会知道你的思考脉络是太简洁、是太繁琐、是太跳跃、还是有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