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翻了一次《论语》,读到“公冶长”这一段时,若有所悟,原来“无欲则刚”竟然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无欲则刚”这一成语,尽管经常听到,但真懂得其意思的人并不多。
那么,“无欲则刚”到底表达什么意思呢?
于是孔子因此而诠释人如何才能变得刚强,于是他告诉弟子道:“申枨本人也是一个多欲的人,又如何能够刚强呢?”
言外之意,只有做到“无欲”的人,才可以真正变得刚强,即“无欲则刚”,当然,这也是这个成语的出处。
因此,“无欲则刚”并不是讲完全“无欲”之后,才变得刚强,而是强调多欲之后,容易被欲望所带来的感受所牵引,并由此而屈服于欲望,做到不完全的自主。
近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也曾在《论语新解》对于“无欲则刚”有过诠释,即:
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有太多欲望的话,往往就会屈从于自身欲望的牵引,而不敢做出任何果敢或刚强、刚烈且不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
因此,相对于释家或道家而言,《论语》中的“无欲”更加接近于世俗的追求,即不需要断除欲望本身,只需要不受到“欲望”的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