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路遥先生的喋血之作。小说看过多少遍,我已经记不得。只记得我第一次看这本小说的时候16岁,正是中考不理想,最最失意的时候。孙少平的落魄、失意、彷徨、迷茫,正好契合了我当时的心境。
当时借的还是小伙伴的书,看完之后竟然舍不得还,以占便宜的心态又看了第二遍。几年后,在一家路边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厚厚的,顶天立地的格式,密密麻麻的字迹。好多年我都没想过盗不盗版的问题,我看的只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被我翻得起了毛边。直到去年,才买了三本一套的正版,却被束之高阁,仅作收藏了。
且不说此书的内容——同一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一年,我一同事拿来女友的大学毕业论文让我把把关。我没上过大学,不清楚论文具体的规范格式,但那篇论文写的是张爱玲,至少我还能看懂。可能作者对张爱玲了解得不深,或者说有关的书看得少,论文写得很浅显。看完后我自大地想,这也算论文的话,那我也可以写一篇。然后,我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我自以为的论文——某个角度解读的《平凡的世界》。这是我对这本钟情的书第一次留下笔墨,至今也是唯一一次。情浓无言表。
有时我也想,我为什么偏偏对这本书情有独钟呢,这本书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得就像《红楼梦》,只剩吃喝拉撒。也可能那时候没有选择余地。就像那时候粮食紧缺、食不果腹。山芋、南瓜、萝卜、芋头、大豆……只要能充饥,不加选择,奉行“拿来主义”。饥不择食所以不加选择,如今粮满仓,鱼肉成日常,却没有了当年一餐两碗饭的胃口。书架上满满的书,却没觉得有几本可以和《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有先入为主的因素,也可能是被这花花世界迷了眼,再怎么经典之书,也找不到入心之道。总之,这本书在我心中的位置无可取代。
这几天先生在看《平凡的世界》电视连续剧。我也跟着看了几集。《平凡的世界》这样的经典之作搬上屏幕,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是额手称庆之事,却看得我直想骂娘。
首先是语言。我不知道真正的陕西话,我们江浙地区的人能不能听懂?但这本电视剧中,那些农村冒着土腥味的话,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听懂,只是全部是第三声的话语,听起来就像是我们的吴侬软语。于是孙少安这样的硬汉、铁汉,就带了一点娘娘腔的味道。
然后是通篇的解说。这本电视连续剧不是靠演员演出来的,是靠解说员解说出来的。还有那些个乡下“婆姨”,大字不识一个的乡下“傻妞”,一个个肤白貌美,端庄秀丽,一看就是城里姑娘。我知道你们是明星,一个个都是大腕。明星脸,明星气质。但是也不用表现在这部电视剧里吧。《秋菊打官司》中的巩俐,有戛纳电影节走红毯的巩俐的影子吗?
好好的一部巨作被演绎得面目全非。看了几眼,我就嚷嚷着让先生转台。先生直怪我不可理喻——不喜欢可以不看,这本来就是他看的电视节目。可我非要他换台。爱之深,护之切。
看过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也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应该说张艺谋并非浪得虚名,电影《金陵十三钗》比小说表现得更要入木三分。可是看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为路遥先生大悲三声。
我还是再去把我的盗版书翻出来读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