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放假回家那天,小外甥女(五岁、七岁)在等表哥(她们的爸爸)回家的时候,这俩小孩隔一会儿就得问爸爸到哪了,听到外面有人说话以为爸爸回来了,看到有人影以为爸爸回来了,甚至看到电视上那个开车的也说是爸爸,不停吃着东西,跑着,闹着,特别闹腾,楼上楼下跑得大汗淋漓,也不会觉得累,别人怎么说都不愿意听。等到爸爸真正到家的那一刻有点兴奋又有点羞涩地出去微笑着迎接喊爸爸,先前的闹腾马上就消失了。
仿佛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好像也是这样的,因为不知道爸爸到家路程的远近,从他出发的那刻开始等到他到家,隔几分钟问一下到哪了,那个时候家里还只有座机,就把爸爸的号码记得特别清楚,过一会儿又打电话问到哪里了,又问他会不会赶到家里吃饭,但是老爸却常常是在半夜到家的,在我看们已经熟睡的时候到家。第二天早上起来摸摸索索地开老妈的房门,就看见老爸已经在床上了。老爸回来之前的闹腾,姐弟间的打闹就不敢有了,调皮的也不敢调皮,强势的也不好意思强势了,那时候的老爸在我们这儿就是威严的象征。
那个时候又哪里会知道,该什么时候回来的人总会在那个时候回来的。
也许就是留守儿童的一种状态吧,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爸爸有电话也只能通过电话机打,要话费,而且是长途的就很麻烦,每次我们都要等打通之后挂了,然后再从爸爸那边打回来。不会天天打,接电话的时候老妈聊完事情之后,我们仨就得轮着跟爸爸讲话,有话又感觉不会讲,没聊两句就结束了,就这样,一年可能最多最多就两次,大多时候一年见一次,小时候真的会有时记不清爸爸长什么样子。
现在还好,有视频通话,现在的小朋友要是想爸爸了,也有机会通过微信什么的每天和爸爸聊天,只是太久没有见到爸爸真人会很想念。
所以有时候等待确实是一个很迷人的词,只愿我们等候到的结果都是我们等待着的东西。不求惊喜,只求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