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千金难买老来瘦”有没有道理呢?其实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是,对于“瘦”的理解不同,却造成了是否获益健康的两个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要关注老年人的体重?
体重是反应身体营养状况最简单、最方便与直接的指标,一般来说,体重越高营养越好。国外研究资料表明,BMI低的老年人死亡率和营养不良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我也主张老年人不要过于瘦弱,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本身营养不良的风险也会增高,要留意。
对于现在食物丰富、慢病盛行的年代,大家对肥胖的关注更多,所以才有了前面那句俗语。肥胖是慢性病危险因素之一,关联性很强,相对,将瘦与健康产生联系,认为瘦,就离慢性病远一些。这是个误区,太片面。
我要告诉你的是,瘦其实并不真正与健康对等,越瘦的人,营养不良风险也越高,瘦人也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瘦并不是保险。老年人不要过度追求瘦。
老年人怎么知道自己的胖瘦?
评价胖与瘦,我们常用的指标是BMI(BMI=体重kg/身高㎡)。对于成人来说,BMI≤18.5kg/㎡是营养不良的判别标准。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脊柱弯曲变形,身高较年轻时缩短,而体内脂肪组织增加,使得BMI相应性升高。因此65岁以上老年人对体重的要求应给予子个体化评价和指导。
有许多研究表明,老年人体重过低增加营养不良和死亡率风险。因此原则上建议老年人BMI最好不低于20.0kg/㎡,最高不超过26.9kg/㎡;最好的状态是在20.0~26.9kg/㎡正常值的上限水平,也就是25kg/㎡左右。
另外尚需结合体脂和本人健康情况来综合判断。
无论如何,体重过低或过高都对老年人的健康不利。鼓励通过营养师的个性化常养状况评价和指导,判断排便体重的过低还是过高并制定营养干预措施。
简单理解,最好的体重状态是取中间值,胖和瘦就相当于两个极端,越向两端发展,越不健康风险越高。老年人应时常监测体重变化,使体重保持在一个适宜的稳定水平。
如果还是有些不明白,还有一个简单的评估“瘦”的方法:
如果没有减重措施,与健康的自身一段时间内的正常体重相比,体重在30 天内降低5%以上,或6个月内降低10%以上,则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应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
老年人怎么保持适宜体重呢?
一些高龄老人由于牙齿和消化吸收问题,容易出现体重降低和消瘦的情况;对于体重过低,消瘦虚弱的老年人,可在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的同时,试用以下方法来增加体重:①除一日三餐外,可适当增加2-3次间餐(或零食)来增加食物摄入量;②零食可选择能量和优质白较高并且喜欢吃的食物,如蛋糕、奶酪、酸奶、坚果等;③适量参加运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④加强社会交往,调节心情,增进食欲;⑤保证充足睡眠。
多数老年人则随年的增长而体重增加,对于这种情况,合理安排好饮食和活动,保持适宜体重。体重过高,容易发生冠心病,糖剩,高自压等疾病的风险。体重明显过高的老年人,应适当增加身体法动量和适当控制能量摄入,循序渐进地使体重回归到适宜范围内,老年人切忌在短时间内使体重出现大幅度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