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明与春娇》三部曲:从 Love in a puff 到 Love in the buff,再到最新的 Love off the cuff,英文片名很贴切地揭示了都市男女建立亲密关系必经的三个阶段。从《志明与春娇》烟雾中发生爱,到《春娇与志明》爱的烦恼,再到《春娇救志明》挣脱桎梏,故事真切而完整。
恰好最近在读《亲密关系》,书里说,亲密关系有四个阶段:吸引阶段、幻灭阶段、内省阶段和启示阶段。
《春娇救志明》这部是这个系列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因为它集中展现了亲密关系中的后三个阶段,整部电影更充实、有力。
曾经的“渣男”志明,放荡不羁的戏份将要杀青,剧本开始期待安定到来,但春娇却越看越不明白,她的爱情电影一波三折现在才开拍。
·第一折-幻灭:爱的人,为何永远还是少年?
难道春娇当初爱上的不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吗?为何在初见、相恋时爱上的这个少年,在希望建立更进一步的亲密关系时,就变成问题了?
因为他们正在经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当春娇的期望和要求多次被忽略,就触动到了她童年的伤痛。人们建立亲密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脱单,为了有个人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是为了能够给我们带来灵魂深处的满足。
春娇期望中能够共度一生的男子,是一个不会像她爸爸一样逃避责任、抛弃她的成熟的男子,要挡在她前面,解决万难。这样的期望,在志明身上,自然是要幻灭了。
·第二折-内省:你为什么要抛弃我?
《亲密关系》书里讲到——
史蒂芬·卡普曼曾提出“戏剧三角形”模型,当你遇到会引起伤痛问题时,你会用三种身份来看待它——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在这个“受害者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在选定自己的角色后,再借助周遭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空缺。
春娇也一度陷入这个“受害者牢笼”中,期望志明是拯救者——他来疗愈她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他来满足她潜意识里对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渴求。但要想为受害者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负起全责,了解真正的自己,直面伤痛的根源。
春娇在爸爸的怀里泪水崩堤的那一刻,她找到了治愈内心伤痛的创伤药。
·第三折-启示:我爱你,有没有长大?
很多人说《春娇救志明》里面,志明没做错什么,是春娇太作,想太多。但人被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深深划刻进潜意识里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的。比如即使我现在25岁,生活远离原生家庭多年,自认足够成熟,能够自己生活得很好,也懂得以理化情,但仍然基本每1-2月都会做一次噩梦,梦见妈妈狠狠地打我。从梦里清醒过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撕开了潜意识里的创伤。
春娇的多疑、对志明的看似很“作”的要求,其实都是在试图通过控制对方的行为,从而控制过去的创伤。志明从小优越、自尊心极强,所以也习惯性将问题推给别人,以此逃离自尊心受损的痛苦。
志明跟春娇求婚的时候说是春娇救了志明,但其实,志明又何尝不是救了春娇呢?
书里讲了几点走出“受害者牢笼”的原则,我觉得切实可行: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幸好志明没有继续执着计较台北地震这件事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件事,他深深明白春娇要一个丢不掉的爱人。
2.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3.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4.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亲密关系本质上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摆脱了需求的束缚,才能感受到纯粹的爱。
5.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
求婚后的志明依旧爱买一些无用的东西,依然会有一堆蜜蜂蝴蝶靠近,但春娇不再那么纠结了。当时的问题,在心结打开以后,也就不是问题了。
最后分享书里最后的话——
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一对最般配,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纳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了悟、努力之后达到的自由,所有东西正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愿我们都在爱里长大。愿我们都能遇到那个帮助你疗愈的人。愿我们都有自我疗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