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像往常一样,为了让孩子能吃上一顿营养又美味的早餐,精心准备了鸡蛋加豆浆,还特意加入了核桃花生玉米,以为这样可以增加他的食欲。然而,孩子似乎对我的创意并不买账,一次次地告诉我他不想吃这些“健康炸弹”。其实我心里明白,这小子是想直奔零食而去呢。
今天早晨,由于不知道他啥时候起床,再加上我得赶着上班,就提前把早餐给他准备好。但结果呢?孩子还是那句老话:“不吃就不吃吧!”仿佛在向我挑战。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又开始挑剔起来,“菜咸啦”、“舌头疼”,搞得我这个当妈的真是哭笑不得。我平静地告诉他,如果舌头疼,就给他放一个假,等到他不疼的时候,我在吃饭,在吃零食。他选择了中午没有吃饭,先爽了此刻再说
可是,规则就是规则。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完晚饭后才能享受零食时光;要是没好好吃饭,那零食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可这家伙,吃完午饭才两点钟,肚子就开始咕咕叫,眼巴巴地跟我说想要吃零食。按照惯例,我可以直接拒绝他,毕竟我们定下的规矩就得守。但是,看到他委屈的样子,我又不忍心。
于是,我决定换一种策略。我问他,如果吃零食舌头疼了怎么办?他想了想说喝酸奶好了。我想了想,觉得这也是个办法,便同意了。然后,我严肃地告诉他:“我们俩都违规了哦,你因为吃了零食而违规,我因为同意你喝酸奶也犯了规。所以,我们需要接受惩罚。”他一脸茫然地说:“那怎么办?”我把问题又抛回给他,他竟然一口气把早餐剩下的豆浆喝完了,并且自觉地洗掉了杯子。而我呢,则从100开始倒数,以此作为自己的惩罚方式。
最后,我提醒他说:“这是你第一次打破规则,如果我们受到惩罚后,你第二次还想吃零食而不吃饭,那我们就少看半个小时电视!”
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显得非常平静。因为他知道,这不是惩罚,而是一种共同承担后果的方式,让他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和改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撒娇或哭泣。
这就是我和小馋猫之间的早餐大战,虽然偶尔会有摩擦,但每一次的交锋都是我们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希望下次,我们可以一起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既满足孩子的味蕾,又保证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