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之旅周年记

西北之旅周年记

去年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去了大西北,那是6月23日启程的,一共历时11天,直到7月2日,才风尘仆仆返回上海。这一路的见闻,一路的欢愉,一路的友谊,相信每一个亲身参与者,都终生难以忘记。

在这11天10夜中,我们分别游览了隶属宁夏、内蒙古、青海三省区的20余处景点——玉皇阁、鼓楼,沙湖、平吉堡农场老九连、西夏王陵、通湖草原、沙坡头、黄河漂流、丹噶尔古城、日月山、黑马河、茶卡盐湖、青海湖151基地、马步芳公馆、塔尔寺、黄沙古渡、兵沟大峡谷、海宝寺北塔、贺兰山苏峪口、贺兰岩画、鸣翠湖……仅我一人就拍摄了照片8900张,删除重复、模糊等各类废片大约5000张,保留可用习作4000帧左右,包括兄弟姐妹们人物片子1000多帧,各地景色的习作2000多帧,还写下各类文字40余篇。

在我一生中,如此漫长,又是如此人数众多的同行远途出游,是第一次;游览了这么多的景点、名胜,是第一次;拍摄下这么巨量的照片,是第一次;当然,为了纪念这次出游,写了这么多各种体裁的文字,也是第一次。

如今,一年过去了,当我重新看到这些文字,这些摄影习作,心中不由会泛起一阵涟漪。那是一段多么精彩的回忆啊?人生会有几次像这样充满欢乐,又是多姿多彩的经历?我忍不住还是想在写点东西,再把那些精彩画面回放一次……


黑马河的黎明——记青海湖日出实拍

人到什么高度才会出行高原反应?我是早就知道了,只是为了不造成大家出行前的恐惧,避免由于恐惧而出现心理高原反应,我故意将产生高原反应的最低海拔高度提高了。

我却在之前一直告诉梦团的兄弟姐妹们,高原反应要到海拔3500米以上才会出现。其实,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很快就会出现高原反应。

到丹噶尔古城的时候,我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高原反应,这座古城的海拔就3300米。我一下车,就感觉到了反应。我担心告诉大家后,会引起大家的担忧,甚至造成对其他人的心理暗示,一直瞒着大家不敢说。

可能因为我的年龄最大,身体素质也不算好,明显出现了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到达海拔接近4000米的日月山时,我的高原反应已经很强烈了。实话说,我一直靠毅力在坚持。我不敢让自己表现出来,害怕影响大家的情绪。当然,心中对自己还是有点底的,知道自己还没有到无法支撑的底线。

傍晚时候,到了计划宿夜的黑马河,那里海拔高度3600米左右。我独自去落实住宿,司机小金告诉我,朝前走400米左右,有一家叫黑马河宾馆的,条件不错,价格也合理。

我沿着黑马河镇上唯一的街走着,一路查看着旅馆。

我真没有想到这区区400米的距离,对我竟如此艰难!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心慌、气短、胸闷……简直是举步维艰!好不容易才走完了这400米,找到黑马河宾馆。朝回走还是400米,走得比刚才还要慢、还要艰难!

这一去一回的800米,是平生走得最艰难的800米,一点不为过。真是好难、好难!

头痛得要爆炸:心脏狂跳,仿佛要跳出胸腔;口腔里干得冒火,像在嗓子眼里塞着一把火焰;两条腿像灌上了铅,几乎是拖着在走……

考虑到还有几个人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高原反应。我请司机小金开车送我们去镇上的卫生院吸氧。说实话,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用这玩意!吸了几口,人就有了舒服的感觉,精神也好起来。

吸氧回来,我一直躺在床上,人还是很不舒服,头痛得像要炸裂开来,早早就躺下了,而且不敢起来,也起不来,站起来就是天旋地转。


黎明前,也就是4点多,我就听见调律师起身了。

我知道这三个“影痴”,一定是要去青海湖拍日出了。

昨天夜里,睡在那里迷迷糊糊听到他们在商量,似乎已经与旅馆老板说好了。老板开车送他们到湖边去。我没有多想就起身了。虽然我不会那样“痴情”,可心中还是希望拍到精彩的日出。

当然,更加重要的一点,还是对这“三痴”,不放心。他们拍起来是会忘乎所以的,要是没有人管,说不定会从黎明拍到傍晚,日出拍到日落时分。现在唯一管得住他们的,只有我这个“大哥”。

说句题外话:我从心里喜欢、疼爱我这些弟弟妹妹,他们对我是那样的尊重与服从。有他们在身边,真的很开心。

最多4点45分吧,我们已经到了青海湖。小车里连同老板,坐了6个人。除去林夕、火红、调律师,这“三痴”,还有老轨和我。这次出门,才突然发现老轨已经被他老婆拉下水了,而且中毒很深,估计不久将来会荣升阿四了。


黎明前的青海湖是那样的安详静谧,天空微微露出了鱼肚白色,晨曦时的湖水泛起涟漪的颜色是深蓝的。难怪有种色彩叫湖蓝,我想应该就是此时青海湖的颜色了。

远处东方湖面上方的天空,显得格外亮些,那里应该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哗哗”的声响。湖滩是一片平坦的砂石,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了一地。估计青海湖涨水的时候,这里也是湖底。湖面不时传来几声水鸭子的叫声,在寂静中传得很远。湖水泛着蓝色的光泽,像一匹巨大的蓝缎。湖边却是黑洞洞的一片,几乎要仔细分辨,才能看到那些鹅卵石的大小与色彩。


过了一阵,又开来几辆汽车,下来的都是游客,大家都在湖边等待日出。调律师、火红他们早就下车去拍照了。只有我继续坐在车里和老板聊天。

老板告诉我,太早了。青海湖的太阳,每天会在6点零5分升起。如果云层太厚,就看不见日出了。去年有一对北京过来的夫妻,也是中年人了。为了拍到日出,在这黑马河宾馆住了整整五天,就为等一个好天气拍日出。

大约5点40分,我离开车子,开始拍摄。此时的青海湖上空,已经显出了晨光。可惜,天上的云层真的很厚。我有些担心,今天的日出恐怕很难拍到了。

东方越发亮起来,那里的云空已经出现了玫瑰红,云彩也渐渐清晰,湖面闪着粼粼的波光。时间到了,太阳要升起来了……

天空的底色先是暗蓝的,有点灰黑,以后渐渐变成了明蓝的颜色。云彩依然很厚,明明知道太阳已经升起,就在云彩的后面,看到的却还是发出红光的云。太阳把周围的天空渐渐染成了桔红的颜色。再远一些又是棕红色的云层了。更多的地方,因为阳光的关系,是金黄的。

……

终于还是没有拍到完整的日出,但总算拍摄到一组很美的朝霞。我心已足。

要想用文字准确表现日出的精彩画面,实在太难了。好在我拍摄了大约180多帧照片,这次从中精选了20余张重新整理出来,回放给大家一起欣赏。


沿着109国道一路下去,到达的第一个景点是湟源丹噶尔古城。

据查:古城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这里自古被誉为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把这个小城称为古城,一点不为过,因为它建城在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经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大街两侧都是古老的彩绘雕梁的建筑,而且都有很陈旧了,倒不是一般景点看到的仿古建筑,多数还真像是当年的物件了。像丹噶尔厅署,城隍庙,看上去已经很破旧了。城镇里的民居,也透出苍老、破旧、零落的岁月流逝痕迹。

说到这类的古城开发,想起父亲了……

父亲在担任苏州领导工作时,曾经多次就苏州园林的开发和利用,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修旧如旧。父亲指示下属的园林古建公司,在修复苏州园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修旧如旧的方针。他说,对古建筑去修旧如新,那不如就直接重新建一座。任何时代的古建筑都有自己所凝聚的文化,只有在修复时尽可能去保持它原有的东西,才会把这种文化保存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

想到这些,是因为湟源县在对丹噶尔古城,进行保护性开发时,显然也贯彻了“修旧如旧”的方针。所以整座古城,显得古朴而陈旧,反而透露出了厚重感。这让人有一种欣慰,若是像一些风景名胜那样,将所谓的古镇修复得“焕然一新”,恐怕这600年的古城所有的文化,也就荡然无存了。


一路朝里面走,一路拍照。几个女人站在街口喝起了酸奶。

看见一家小店门口挂着一条白色牦牛尾巴做的掸尘,便去向坐在门口的一个小男孩询问价格。老板娘走出来搭讪,报价160元。我嫌贵,在小店里东张西望四处看。

说心里话,我并没有诚意买这条牦牛尾巴做的掸尘,只是随便看看而已,真喜欢倒是摆放在柜台上的藏刀。

我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小孩子的时候喜欢,年轻的时候喜欢,就是到老了,还是喜欢。家里收藏了好几把短刀、匕首。很可惜藏刀不能携带上车,拿着把玩了一阵就放下了。

我在这里驻足停留,把同行的女人们引了进来。她们一下子把小店里塞满了。女人们围着柜台,七嘴八舌和老板娘讨价还价。

想起了前些日子写的短文——《逛街》,真是自己找来的麻烦啊。怎么会带着这么多女人出门?女人走到哪里会忘记逛街?。

又一想,忍不住暗笑,这次可是自己惹的祸,谁叫我去看这条牦牛尾巴啊?


女人们在这家小店耽搁了很久,每个人都买了一两件小东西。她们觉得很便宜,很开心。至于那些东西的真假,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只要自己觉得开心、钱花出去心安理得,就是淘到了宝贝!

我想这应该不仅是女人,也是所有人的一种消费心理。什么是商品实际价值?什么又是商品的心理价值?其实,一件东西的真实价格,也许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那件东西,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这里的天,是蓝莹莹的,飘浮着朵朵白云。山,是青的,山势并不高大,却有一种雄浑的气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站在海拔3500米的高度,于是,周围这些山脉,反而显不出它们的高大了。那是我国西部著名的祁连山,它的平均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了。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

日月山为祁连山支脉,西北一东南走向,长90公里,宽10--15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湾山,海拔4455米。据说,当时文成公主从长安乘坐马拉轿车进藏时,才16岁,大约花了一年时间走到日月山。再往西去道路崎岖不平,只能骑马,文成公主便在此休息并学习骑马,停留了大约两个月。

这里是青海省内、外流域水系分水岭和农、牧区天然分界线,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藏语叫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

那两座日月双亭的海拔高度为3520米,我们一行人此刻正是站上了海拔3500米左右的高度!这里是世界的屋脊!在我们这一路上曾经跨越了3842米的高度!此生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看世界,已经足以傲视天下了吧?


在青藏高原那清朗的蓝天白云下,在那辽阔的如绿色地毯般的大草原上,在那充满美好、神奇传说的日月山下,我们见到了这青藏高原上的白色精灵。它的美丽与温顺,叫所有在场的人感到震撼,每一个人都想与它亲近。

据查:白牦牛是中国及世界稀有珍贵的地方类半野生特有种群,它生长在高寒缺氧气,枯草期和冰封期长达半年左右的严峻自然条件下。因为只有这蓝莹莹的天、清粼粼的水,很有茂盛的牧草,才能适合白牦牛的生长。它的原产地,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白牦牛产地。天祝境内森林茂密,河流广布,矿藏富足,野生动植物繁多。肥美的抓喜秀龙草原,气候寒冷,草原辽阔无污染,牧草生长茂密,水源丰富是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特征。这里是我国目前惟一能繁育白牦牛的基地。

我们在日月山下见到的白牦牛,是当地具有商业头脑的藏人,专门从天祝引进的。这些藏人把可爱的白牦牛放在诸如日月山、青海湖等著名旅游圣地的附近山坡上,用来吸引过往的游客,停下车来观赏留影。内地过来的游客,到了青藏高原这样的地方,又看见这样美丽的动物,又岂能不动心?这些藏人的心倒也不是很黑,一般开口要10元拍一次。说的好5元,也是会答应的。

我们这群上海城里人,大约算我走的地方最多,见识最广博了,可也是这样第一次零距离接近如此可爱的动物。于是,每一个人都兴奋地跃跃欲试。一开始,这些上海女人还点缩手缩脚。到后来,胆子大起来,不仅骑在上面,左一张,右一张的拍照;还开始抱着白牦牛那可爱的大牛头拍起来。

我们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拍下了与白牦牛在一起的留影。这些镜头,恐怕是这此“西北行”最珍贵的一批了。能够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身边伴随着高原白精灵,真是不虚此行了。

你看,这蓝天白云下;你看,这碧草莹莹间;你看,这骑在白牦牛身上的人儿;还有谁?比我们更加快乐!


我们的车开到日月山脚下停在那里,大家都下车打算近距离的观赏日月山的美景。下车前,司机小金发出第一次善意的警示:这里的海拔已经很高,大家都是中老年,请不要下车后奔跑,不要做剧烈的活动,尽可能放慢自己的运动节奏,以保存自己的体力。

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青海湖东侧,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当然,我们并没有打算上山顶去。可这山脚下的高度也已经接近4000米了。

刚下车,就围上来一群群的藏人。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也有人牵着牦牛和马匹,不停地兜揽生意。最叫我觉得可笑的是这些藏人嘴里的称谓,他们居然不停的大声叫着“花姑娘、花姑娘,看看,看看,我的手里有好东西。”这些藏人生硬的汉语,叫出来的“花姑娘”一词的发音,,就和影视剧里面的日本皇军一模一样。

真是太好笑了。我们这群人里面,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大好几了,实在距离“花姑娘”的标准有些远了。当然,也有一种可能,这些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上海女人,头上,脸上又裹着严严实实的纱巾;看上去,一定比整天经受高原紫外线辐射的藏族女子,要年轻许多。在这些藏人眼里,上海女子宛若天人一般,情不自禁赞美她们是“花姑娘”,也就没有一点奇怪了。


我们按照原定计划,于6月29日驱车去了青海湖。那里是我国当年研发导弹的“151基地”。至今还是沿用了这个名字,被人们称之为“151”。

在出门之前,我做过很认真的功课,据百度相关资料: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构造属于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

目前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1908年俄国人柯兹洛夫推测当时湖面水位3205米,湖面积为4800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的测绘资料显示,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多平方公里;70年代出版的地形图量得湖水位3195米左右。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1988年水位3193.59米,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通过遥感卫星数据分析,青海湖的面积是4256.04多平方公里。现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最长约104公里,最宽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5%。


说句心里话,你不真正走近青海湖,零距离去亲近青海湖,你一定无法领略到它的迷人与魅力。仅仅凭着青海湖又被人称之为“七彩湖”,你就可以想象出来,青海湖的湖面该有多么地诱人了。

在黑马河的时候,我已经看到过黎明时分的青海湖。在朦胧的晨曦里,青海湖泛着青蓝色;当东方地平线上露出了太阳的玫瑰红,湖面变成了粉红色;太阳光穿透云层,将东方的天染成金黄时,青海湖同样熠熠的折射出金色的光芒;这简直是太奇妙了!那么,在午后的骄阳照耀下,迎接我们的青海湖,又会是哪一种颜色?

此刻,天是湛蓝的,点缀着丝丝缕缕的白云;湖水,同样是湛蓝色,蓝得叫人透不过气来;整个湖面就像一块闪着光辉的蓝宝石。海天浑然一色,整个空气都是玲珑剔透的湛蓝,好美的青海湖!

我们匆匆在大门口留下一张充满喜悦与活力的合影,然后走进青海湖。那是真正意义的走进,一直走到湖边,等一会还要坐上游艇,驶进青海湖的腹地。

看着一望无际的碧蓝湖水,我才算真明白了,为什么所有的湖,都叫“湖”,无论多大,也只能称为“湖”。在青海湖,却不是称“湖”,而是“海”。这里太像是站在大海之滨了,湖面如此辽阔!又是那样的纯净。只是湖面没有惊涛骇浪,湖水宁静的像蓝色的一面镜子。


在湖滨,有很多当地人兜揽生意,卖小饰品,或者是叫你骑马、骑白牦牛。实话说,感觉有点煞风景。还有,要骑马,应该在大草原,骑白牦牛,也应该在草原。这两件,我都已经玩过。在通湖草原,我一个人骑过马。骑马是我从年轻就喜欢的,而且骑术相当不错。可惜景区工作人员,不肯放手,让我策马草原。骑白牦牛只能拍照而已,并不能体会到“骑”的感觉。不过,这里是高原,我已经又有了高原反应,现在叫我骑马,也不敢狂奔了。

我们上了游艇,白色的游艇行驶在碧蓝的湖面上,飞溅起白色的浪花,再映衬着蓝天白云;这样的景色,天下难有第二处!游艇在湖心停下,任由你在游艇的甲板上,吹着海风,欣赏海景。你不觉得此时此刻的天地之间,在这一片蓝色的世界里,连你自己也融化进去,变成了纯洁的蓝色?天蓝、海蓝,白云、白艇;现在,你的世界里,只剩下两种颜色:白色与蓝色。在这样的世界里,你的心灵是不是也纯净起来?

我举起相机,为兄弟姐妹们留下此刻最美好的记忆……


“黄教”圣地塔尔寺

在我们青海的行程里,除去青海湖之外,另外有个重点,就是举世闻名的“黄教”圣地——塔尔寺。

未出行前我已经在网上做过详尽了解: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我们那天去塔尔寺是下午。天气不好,一直下雨。雨挺大,这在西北也很少见。这次好奇怪,我们到宁夏,宁夏下雨。到青海,青海也下雨。等我们从青海返回银川,银川还是下雨。下雨,对大西北是很宝贵的。似乎这里很欢迎我们一群江南游客,我们带来了风调雨顺。想起上回去湘西,那是多雨的地区,可我们到了,就便下雨也是傍晚开始,等我们一出门,雨便停止。我想人们常说“天随人愿”,应该就是这样了吧?

淅淅沥沥下不停的雨,虽然对当地农作物大有好处,强烈的高原紫外线也锐减了许多;可是,对我们摄影者,却不是什么好事。雨水不仅会伤害相机,而且会模糊镜头;就是使用时非常小心,阴沉沉的雨天,还是会严重影响成像效果。无论是色彩,还是清晰度与通透性,都远不如晴朗天气。可我,还是在塔尔寺拍摄了很多习作。


我的摄影习作,一般喜欢拍摄大气的广角镜头。无论是在江南、湘西,还是这次到西北;也不论是水乡、田野,还是大都市,我很少拍摄景物的局部细节。

这一点可能与那些教摄影的大师们截然不同了。这些大师似乎一直在强调摄影要明了、简单,要注重局部细节的特写……于是乎,身边那些跟着学摄影的朋友们都走了极端。盲目地拼命追求起局部特写与所谓细节描述来。相机里设置的像素也一定要用到极限,还非要使用RAW格式来保存。理由是可以保存很多细节。

我知道,真正摄影,自然与我们的照相不同。一幅大师拍摄的作品,一定会考虑方方面面的诸多内容。无论是构图、用光,还是色彩与细节,一定尽善尽美。问题在于对我们这些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恐怕一幅好的习作,能够很好的表现一种意境,能够准确地还原生活本来的色彩,已经实属不易,就没有必要去好高骛远去盲目模仿大师了。


这次拍摄塔尔寺,我有点一反常态了。当然也拍了不少诸如远眺和高处俯瞰拍摄的镜头,可也拍摄了大量的寺庙屋脊、砖瓦、石刻、砖雕、绘梁、雕栋……等等的局部特写细节。这是不是与上述自己的观点相悖了?

其实一点不!摄影可以精细地表现许多可能肉眼看不到、看不清的细节。这本就是摄影的一大优势,尤其使用了长焦之后。关键在你想表现什么?反映什么?塔尔寺是一座已经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尽管多次修缮,还是有很多地方保留了原来的风貌。那么可以保留当年原貌的,往往就是这些不太会修缮到的角落了。我这次要重点拍摄局部细节,就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旧貌。

这就是摄影还应该因人宜物的道理。


【捣练子】[大漠明珠]

(沙湖位于距银川市西北56公里,石嘴山市所辖平罗县境内的西大滩。)

沙翡翠,绿黄蓝。

大漠苍茫水漫天。

何处玲珑如玉器,

哪方明月照春眠?


假如,你在江南看见一片碧色,或者是一池春水;那是一定不会叫你奇怪的。江南的景色本来就是四季可见碧水绿树,任你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对久居江南的人而言,这般景色司空见惯。然而,你在一片浩瀚的黄沙戈壁里,看见一望无际的碧水蓝天,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沙,是焦黄的,在夏日的骄阳下,折射出刺眼的光泽,抬眼望不到边际;水,是碧绿的,还有青翠的芦苇,湖面上吹拂着习习凉风;天,是湛蓝的,不时飘过几朵棉花般白云。大自然把黄沙、碧水、青苇、蓝天、白云,鬼斧神工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精湛的画卷。

几乎没有一个第一次走进沙湖的人,不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没有一个人不去惊叹造化的伟力。这就是大西北特有的韵味与魅力,这就是宁夏这方热土的神奇。

当你攀上沙丘的端处,极目远眺,你看到了什么?在那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漠里,一枚碧翠的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是一枚天下无双的翡翠,一枚镶嵌在腾格里大漠里的绿翡翠。她让死气沉沉的大漠,充满了盎然生机;她使大漠里单调的色彩变得无比多姿多彩;她,给大漠带来了明天的希望。

如果,你登上一叶小舟,荡舟在湖上,穿行于过人高的芦苇中,凉爽的清风吹起湖面的细细涟漪,翠柳的苇叶,在风中轻轻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声响,那骄阳似火的盛夏,早已荡然无存。这里只是个清凉的水上世界,一个酷似江南水乡的地方。

无论,你是站在沙丘顶上仰望天空,还是在湖中翘望天际,你看到的蓝天都会是那样叫人窒息的湛蓝,蓝得似乎已经透明,似乎会滴下晶莹的水珠。那些在风里飘浮的、相互追逐的白云,就像放牧在碧空里的羊群,会叫你忍不住想张开双臂去把它们搂进自己的怀里。

不时,传来的驼铃会告诉你,其实这里就是大漠,世界著名的腾格里沙漠。远方一队骆驼,在沙丘的边缘缓慢的移动着,看上去,就像一队蚂蚁。无论是人,还是高大的骆驼,当置身大漠时,变得如此脆弱与渺小,似乎只要来上一阵沙尘暴,就会叫这些弱小的生灵葬身在这片沙漠!

焦黄焦黄的沙漠中,却仍然钻出了一颗颗、一簇簇的野草。它们与大漠相比,是那样微不足道。大漠要埋葬它们无需吹灰之力!然而,它们竟顽强地在沙漠里扎根。它们那纤细的身体,钻出了沙漠的覆盖,它们毫无畏惧地昂起自己的头颅;它们挑战着大漠的权威,努力争取着自己生存的权力;它们一代代在大漠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大漠去主宰。它们就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西北汉子,永不屈服地向天地竞争!


草原的风韵

【捣练子】[草原暮色]

(太阳渐渐从草原尽头的地平面上消失,

天空一片晚霞的红色。此时此刻的草原,美得叫人窒息!)

天地暗、暮云翻,

紫酱青红通透蓝。

大漠草原皆璀璨,

彩虹天外有新篇。

通湖草原的度假村门口搭了一个漂亮的牌楼,还有一群穿着蒙古族服装的男女青年,站在那里迎接大家,他们说着蒙语的吉祥如意,给每一位客人都献上一条哈达,还给大家斟了一碗马奶子酒。

大家进去后,连行李都没有打开,就朝草原奔去。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草原就是草原。它那种美是与江南完全不同的,与湘西的群山峻岭也不同。它显得宁静而旷远,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们在外面流连得很晚,一直到夕阳西下。太阳渐渐从草原尽头的地平面上消失,天空一片晚霞的红色。此时此刻的草原,美得叫人窒息!我不住举起相机,努力留下最美丽的画面。

【蝶恋花】[草原晨曦]

(草原的晚霞是美丽的,美得叫人沉醉,叫人难以忘怀;草原的晨曦同样醉人,同样有一种别具风采的韵味。)

白雾浓浓天地变,满目迷离、纱罩荒滩暗。

锁住山川回望眩,茫茫一片风云淡。

野草青青颜色乱,漠上游人、兴致奇称赞。

思绪远来征路算,轻轻两袖晨曦伴。


草原的晚霞是美丽的,美得叫人沉醉,叫人难以忘怀;草原的晨曦同样醉人,同样有一种别具风采的韵味。

昨夜睡得很晚,可很早我就起身了。一则因为昨天下午相机的三块电池都用尽了,害得已经漏拍了不少精彩镜头,从傍晚充上第一块电池,到临睡已经换过一块,我想在出发前把第三块电池也充满;二来,自然是希望可以拍到草原的日出了。

可惜,走出蒙古包就失望了,好大的雾!

凭我的生活经验,早雾一定是晴天。可是如此浓的雾,又是这样早,今天的日出是看不见了。既然已经起床,也就不甘心重新睡下了。我还是拿着相机朝草原与大漠的结合部走去。

我们的母亲是黄河

我们这些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对着世界大声说出:“我们是黄河养育的炎黄子孙!”那是做中国人的一种自豪与骄傲。

我们有条母亲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年轻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经过黄河,也不止一次到过黄河,领略过黄河奔腾咆哮的壮景。同时,我也看见过几乎干涸的黄河,吃力地慢慢地从大地上淌过。每到一次黄河,都会被她感动,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就是她的儿子,这条河,就是我的母亲!

这次回访宁夏,又是一次次走近黄河,甚至在黄河上漂流!再度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黄河的脉动,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仿佛重新在母亲的怀里,吸吮那甘甜的乳汁。我甚至拉着钢索,临空从黄河上飞过!当我在半空里俯瞰脚下的黄河,河水在脚下翻滚,不停向着东方流去。我的感觉,就像儿时,母亲将我抛到了半空,让我尽情感受着阳光和雨露的沐浴!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近过伟大的母亲河;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的感受着母亲河的温馨;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躺在母亲河的怀里,享受着母亲的抚爱;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地欣赏母亲河的美丽;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陶醉在母亲河的无穷魅力里!

黄河啊,我的母亲!你的儿子永远爱你!


【钗头凤】[回故地]

(本次回宁夏另外一个重头戏,就是回到我曾经留下了八载青春年华的平吉堡农场去看看……)

今朝叟,昔年友,垦荒边塞豪情久。

窝棚卧,田边坐,满怀思绪;几回萧瑟。

惑惑惑!

心依旧,人消瘦,泪痕难掩荒芜莠。

锄生垢,镰刀锈,誓言全谬;怎得遗疚?

咒咒咒!


本次回宁夏另外一个重头戏,就是回到我曾经留下了八载青春年华的平吉堡农场去看看……

吃过饭,我们驱车前往平吉堡农场。平吉堡在银川的西南方向,出新城走银巴公路。只是如今新城与新市区变化都很大,尤其是道路,多了,宽了,也好了。再也不是往日的破石子路,到处坑坑洼洼的。道路两旁变化也很大,几乎无法辨认往日的景象。直到车子完全离开城市,才由两旁的农田、渠道,依稀勾起自己沉睡的记忆。

路的北侧是一条渠,路,一头连接着银巴公路,另一头一直向东延伸,可以通到原来的六连。这条路进去不足100公尺,就有个村落,在路南。

现在只能叫它村落了,而且是个破落的村落。那里就是当年的十三师一团二营的营部。

以后林业连搬来了,营部也撤销了。我们这个从六连调来组建的营部园艺班,被合并到了林业连。又过了几年,好像是组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吧?十三师改为农五师,我们一团改为32团,林业连变成了九连。

不管怎么改,我、吕彭、张岳炎、蔡波平,却是从65年调来后,一直住在这里。我清清楚楚记得,1965年的国庆节,我们四个,在这里举行过升旗仪式。那一年的9月19日,我在这里度过自己16岁的生日。

尘封的王朝

【浪淘沙】[尘封王朝]

(西夏王朝短暂得不足二百年的历史,却在中国西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着辉煌而又神秘的光华。)

山下墓丘墟,处处迷离。

贺兰山麓尽疑居,两百年春秋逝去,谁晓离奇?

面向漠西鞠,感慨须臾。

蹉跎岁月幻迭急,霸主枭雄如粪土,万事休提!


翻开宁夏的历史,大约在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在历史上被形容为“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最终却被元朝消灭了。

然而,西夏王朝短暂不足二百年的历史,却在中国西部历史的长河里,甚至闪烁着辉煌而又神秘的光华。西夏王朝创造了一段精彩的文化,它不仅鼓励耕织,提倡教育,而且还创建了奇特的西夏文字。

一个早在1500年前,已经开始活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一个曾经建立过璀璨古老文明的帝国,却仅仅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闪现了几百年,从大约公元650年算起,到公元1227年,西夏王国彻底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存在不过500年……

在那个大部分华夏远古先人的社会形态,还介乎于半奴隶制、半封建社会状况时,其中的游牧种族的先人是十分活跃的。古代中国西部地区,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一个王国的兴旺与湮灭,究竟需要一种,或者几种什么样力量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王朝的建立,直到它的雄霸一方,民族领袖,王国君主,又会起到一种怎样巨大的影响?包括一个民族,或者王国的最后湮灭,又会有哪些属于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很久以来,脑海总是浮现出一片朦胧混沌、扑朔迷离的画面,耳边不断:烈马狂奔犹如雷鸣的轰响、金石交击发出的铿锵碰撞……巍峨的山脉,辽阔的草原,无边的戈壁,浩瀚的沙漠,苍莽的森林、湍急的大河、坦荡的平原……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不停闪过我的眼帘。在心底有个浑厚、沉闷的声音,不住地发出呐喊……


漫漫黄沙没古渡

一直不知道,原来宁夏的水运非常发达,衰落是解放后很多年的事了。黄河曾经在水运上发挥过如此巨大作用,一个内陆省份,宁夏居然会有过鼎盛的船运行业!有船运,必然有码头,黄沙码头就是其中之一。一路听着司机小史仔细介绍,回来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就是百度上收集的,关于黄沙古渡的历史背景。

 黄沙古渡是古代宁夏八景之一,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渡口。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北击匈奴皆由此西进。

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梅曾作《黄沙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西望河源天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用来描述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滔滔万里黄河在宁夏腰部穿过,流程390多公里,在宁夏有许多古老的渡口。据一些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的官渡有横城、高崖、李祥、马头、临河、永康、常乐、新墩、宁安堡、广武、老鼠嘴、张义、青铜峡、冰沟、泉眼山和田家滩南等16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横城渡口。

横城渡口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早在西夏时期就已有了,是西夏国重要交通咽喉。横城位于银川市东30余里的黄河东岸,这里登高东望,是浩瀚无垠的黄沙,隔河西眺,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滔滔的黄河水,从这里向北奔腾而去;蜿蜒的明代长城向东南伸延。由于横城之北有个地名叫黄沙嘴,所以明代又把横城渡称为“黄沙古渡”。

明代翰林玉家屏,曾把这里的盛况写进他的《中路宁河台记》一文中。宁河台是明代为了保护这个渡口畅通无阻而修筑的戍台。台高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厢房。台外有一道城墙, 周长90余丈,高2.4丈。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当时宁夏地处边防前沿,属明代“九边”之一,《中路宁河台记》指出:“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这说明了黄沙古渡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性。

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

清代康熙皇帝于1688年亲征噶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征集船只103艘。康熙及随从陆路来宁夏,返京时则从黄沙古渡乘船走水路,共用船只101艘,其中还有一艘“楼船”,康熙途中作诗一首: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以此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到了近代,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制草,毛纺等轻工业的兴起,给宁夏水运事业带来了生机。公元1880年以后,英、德商人陆续在宁夏石嘴山设“洋行”,最多时达10家。这些洋行在宁夏全境及甘肃,青海设有分行,专门收购羊毛皮张。以皮筏、木船、骆驼运到石嘴山打包,然后再装船运到包头转口。民国初年,宁夏成为西北贸易门户,水运业很发达,有船只1000多只,宁夏出口物资70%以上水运,主要口岸是黄沙古渡、中卫、宁安堡、石嘴山,其中黄沙古渡一处,每年输入布匹、百货、杂货约13000 担,输出甘草、羊皮1000担,羊毛1000万斤,是宁夏最繁忙的港口。

在50年代“一五”计划时期,宁夏拥有木船近1000只,有木船、机帆船、拖轮等大小船队。修建包兰铁路时,主要靠木船发挥了作用,许多建材、石料、笨重设备,大都用木船运输。青铜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未设计船闸,宁夏水运事业才逐步衰落下去,黄沙古渡逐渐失去昔日的繁荣。

我们看到的古渡早已是一片荒芜,或者算是一个很特别的景区吧。如果不是我深入了解过关于古渡的历史,一定会以为一个高度繁华的古渡口,衰败与萧条都是历史的成因。比如战争,再或者是黄河改道?却从来没有想到,这种萧条居然还是解放以后的事!是完全人为的因素!

这里在50年代还是鼎盛期!

1960年,在青铜峡黄河上修筑了一座高42,7米,长697米的拦河大坝。这样一条拦河大坝,居然没有设计过船闸!从此以后黄河被拦腰截断,黄河水运成为永远的历史了。

真的很可悲啊。无论是治理黄河,还是长江,或者还包括了中国其他大河,像海河、淮海等等?江河给人们带来的总是有利有弊,而我们的治理呢?究竟会给后人留下是利大,还是弊大?过去所有的建设究竟是否科学?比如三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再比如最近闹腾得天翻地覆的高铁事故?我们所谓的高速、科学发展,究竟该怎么搞?……

想到在黄沙古渡看到的一切,也联想到我们当年在这里为建设新宁夏付出的代价,我心中布满疑云……


兵沟探奇

兵沟大峡谷位于陶乐县南部,距首府银川40公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天然泄洪沟,蜿蜒曲折十几公里。

我知道宁夏还有这样一个地方,也是这次出来之后的事。尽管为了这次的“西北行”,我做了差不多3个月的功课,还是不可能毫无遗漏的了解这里发生过的历史。

去其他景点的路上,看见了指示牌上的名字。回到宾馆上网做了简单了解:据史书记载,这条天然的泄洪沟,是秦汉时期屯兵之地,于是,它有了这样一个充满神奇的名字——“兵沟”。

沟内地形独特,沟壑发达,纵横交错,充满浓郁的神秘色彩,实在是个绝佳的去处。据说《贺兰雪》、《绝地苍狼》、《陈真》、《苦泉纪事》等十几个影视剧组,都曾经选择在此进行外景拍摄。

  兵沟北岸与黄河东岸之间,不规则分布着百余座葬墓群,有单葬墓、合葬墓,从内部结构看有砖墓室、木墓室、石墓室、土墓室,是宁夏目前发现最集中,数量最大的汉代墓群,具有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还不仅是汉代的墓葬群,附近的“浑怀障”遗址,是秦代名将蒙恬所筑的,这历史够遥远了吧?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队伍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在黄河上游(今宁夏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境内),为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在河套黄河以北(今内蒙古乌拉山一带),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进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蒙恬勇敢作战、出奇制胜、击败匈奴的大战,是他一生征战的最大的一次战绩,人们称赞他是“中华第一勇士”。古代宁夏的开发,蒙恬同样是居功至伟的第一人!

我们是从黄沙古渡返回银川的途中,亲身领略了黄土高原上,这条充满神奇的大峡谷的诡异风情。那种奇特的景色,恐怕只有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才会真正感受其中的韵味了。很可惜,实在因为时间不够充沛,我们并没有深入下去,也没有去看汉墓群。那天一路还在下雨,天上乌云密布,给这神秘的地方又平添了几分诡异。

我总算匆匆拍下些片子,天气关系,片子有些晦涩、阴暗,一直没有处理好。总算是最近一段对处理这类比较特殊的片子,有了心得,得到了一些自己研究出来的窍门。当然,关键需要一个得心应手的软件。如今这套手法,已经成为我的独门秘诀了。


【七律】[西望贺兰]

(此为三十八年后重返宁夏圆梦之首作)

远望贺兰思旧事,少年牧马在边关。

荒滩浩瀚无人寂,沃野苍茫少泪衔。

梦里常回宁夏路,醒来枕畔碎诗篇。

心头一把乡情锁,岁月沧桑只等闲。


曾经写过一篇文字,叫《男人如山》。帖子里把男人比作山脉,意思是说北方男人像北方山,南方男人也像南方山。比如,南方,不论是江南,闽南;包括湘西、蜀中等地的山峦,总是那样的郁郁葱葱、玲珑剔透,显出一个“秀”字。这南方男子,如浙人、闽人、沪人,便多数性格内向,工于心计,连身材、模样,也是颇为清秀者居多。北方人,像华北、东北、西北的汉子,生得浓眉大眼,棱角分明、膀大腰圆,说起话来粗声大气,一个字“粗”。粗犷、粗壮、粗放,也像北方的山,气势雄浑,巍峨壮丽。人,不敢多议,点到为止。山,多说几句到无妨了。

南面的山去过不少,最喜欢的莫过于福建的武夷山和湘西的张家界,还有四川境内的峨眉。那种感觉犹如仙境!北方的山,路过多次,爬上去的有泰山,再就是贺兰山了。

提到贺兰山,总会叫人联想到岳飞的《满江红》,其实,词里的贺兰山,并不是宁夏那座贺兰山。《满江红》里的贺兰山在磁县,是个挺美的地方,只是没有宁夏的贺兰山脉这般雄奇、伟岸,也没有它来得重要了。

我们这次专程去了贺兰山的两处山口,一处是苏峪口,还有一处是贺兰口。当年在这里时,也多次进入过贺兰山,只是这两处却没有去过。当然,对贺兰山大致的模样,还是依稀保存在脑海里。

车一驶入山区,便领略到了它的风范。一点没有南方山脉那种植被浓郁、雾气蒸腾的灵秀了;完全相反,它处处透出棱角。仔细看,你会发现所有山上的植物,几乎都是长在石头缝里!整个山体都是红褐色的岩石,没有丝毫的掩遮,直接暴露在外面。我想,你会明白了?南方的山,多数是土山,或者是土包石。山上土层丰厚,自然就会多植被,植被多了,必定会改变气候,带来温湿的雨水,而这样的气候条件,又反过来帮助了植被生长。北方山脉不同,多数是石山,几乎没有土层,最多就是沙砾与零星沙土的混合物,夹杂在山石的缝隙里。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植被也就不可能很茂盛了。缺少了植被和雨水的滋润,这里的山似乎就少了那份灵气,给人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了。

只是不论怎样,山,就是山,它有自己的气势,那种气势本身就是一种美。未必都要秀丽才算美,贺兰山那万马奔腾般的气韵,本就是一种叫人震撼的壮丽之美!


贺兰岩画

早就听说过岩画,那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很重要的实物记载。沉淀着古人类的生活、劳动,是一种文化。可惜没有机缘得见实物。这次西北行,特意安排了去看看贺兰岩画。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古代的贺兰山,活跃着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他们在贺兰山麓驻牧游猎、生息繁衍。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作品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我们去的就是贺兰口,那里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我国云南、广西也有不少岩画,亦称崖画,是用颜料画的,而且多用红色颜料;而我国北方的“岩画”多半是岩刻。贺兰山的众多“岩画”,只有白芨沟的是用颜料作画,其他的都属于岩刻。

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的崖面。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



美丽的鸣翠湖

7月4日是我们西北行的最后一天,我们最后一个目的地是鸣翠湖。昨天,我们送走了提前一天回家的火红。然后把包车也辞退了,因为,鸣翠湖距离银川不远,在包车似乎有些不划算了。加上最后几天与司机小史搞得有些不愉快了,便决定辞退包车,叫两部出租去鸣翠湖。

鸣翠湖、阅海分别位于银川的东侧和北侧,被称之为银川的“前厅”和“后花园”。鸣翠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依托鱼、苇、荷、鸟、水、迷宫、水车的独特资源,以“感受大自然、感受人性在自然中的回归和宁静”的新主题,迎合了现代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到鸣翠湖湿地观鸟,静闻百鸟齐鸣的天籁之音,可以说是人生一大乐事。鸣翠湖有鸟类97种,其中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大鸨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繁衍栖息,游人至此,芦丛荡舟,曲径通幽,迷宫观鸟,乐而忘返,一望无垠,如诗如画。

园区内的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构建了“水车苑”、“芦苇迷宫”、“野生垂钓”“观鸟赏花”等旅游项目,是一处休闲养性的好去处。有以世界最大的芦苇迷宫为代表的十大景点景观:

“车水排云”吐氤氲,“碧水浮莲”戏红鳟。

“千步廊桥”杨柳色,“百鸟鸣翠”啁啾声。

“苇花追日”飞白絮,“青纱漏月”点碎金。

“迷宫寻鹭”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踪。

“绿帐问茶”清几许,“东堤夕照”黛色新。

竟有如此大一片湖泊湿地!尤其是那满塘的荷花,竟如此之多。这里的荷花池足足有三百亩!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偶尔微风吹过,还能隐约闻见淡淡的清香”。无论是含苞时的娇羞,初绽时的稚嫩,还是怒放时的舒展,都竞相展示着她们的娇容姿态,而她们出污泥而不染,则又透露出荷花高贵而又超凡脱俗的品质。可惜就是我们来得尚嫌偏早了几天,满池荷花绽开的却不多。不过就是这寥寥数支,独立池中,更加透着弥足珍贵了。我们手中的相机对着它们不停的按着快门,几个零星的游人也兴致勃勃的加入我们。若不是时间关系,估计让大家在这里拍一天才会过瘾。

大约2点左右,我们匆匆离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8,082评论 5 4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231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5,047评论 0 32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977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893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014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976评论 3 38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605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888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906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732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513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980评论 3 30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13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4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027评论 2 34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232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计划将近半年,这个假期如约开始了向往已久的西北环线游。12天,3个省份,7个城市,看看黄沙漫天的苍茫戈壁,去听听彩...
    风吹时的曼陀铃阅读 474评论 0 0
  • 前记:大漠西北,塞上江南。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之上,属黄河流经地区,融合了大漠孤烟直的诗情画意和神秘西夏的文化元素,...
    Number16阅读 722评论 2 6
  • 莫言老师说,他最爱母亲,母亲善良、坚强、宽容。我也爱我的母亲,但我不知怎么形容。 我是学自然地理的...
    中z帆f在z线x阅读 337评论 0 0
  • “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
    未央若阅读 1,045评论 5 8
  • 大西北的美,是岁月塑造的苍凉美;是原态生活的自然美;是历史传承的文明美。大西北苍凉而美丽,旷达而悠然,突兀而...
    楚河6阅读 240评论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