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顾:
职场自杀术(1)中我提到,我推荐某APP上的课程给刚刚工作的朋友,APP上专栏内容对职场非常有帮助,每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收获不小,但朋友却拒绝这个APP上的内容。朋友的原因是:“APP的创始人是A。我讨厌A。因为我喜欢B,在B的事业遇到困难时候,A曾经以利益交换的形式帮了B,其实是在坑B,我觉得A这样的人不仁义,是奸商。”,在上文中,我对本案例进行了分析,里面存在五个问题:证据的真实性欠考证,讨厌/憎恨倾向,全或无,站队,情绪管理问题。综合来看,这几方面统统指向一个问题:拎不清。
上篇文章中回顾了拎不清的几个表现,本文将对拎不清的危害做总结。
1.断掉自己成长的机会
朋友因为一件事儿而讨厌APP的创办者A,这个讨厌/憎恨的倾向,促使他忽略A在营销策划、做内容方面的优点,同时讨厌能够让自己联想到A的事物,比如APP上其他老师的产品,这些专栏的内容很多对职场新人非常有帮助。但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视野被延误阻挡之后,对方的什么优点也看不到。
看不到对方的优点,自然就没法向对方学习,断掉了自己成长的一个机会。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所有让自己不满意和不喜欢的、讨厌的东西都否定其价值,这样成长的机会能有多少呢?
2.没人愿意给你提建议
首先说,当我们进行行为抽提和分析的时候,这件事儿就是个客观事情的分析,和我和我的朋友就没有关系了。作为好朋友,作为一个喜欢安利的人,遇到好的内容我依然会向朋友推荐,不会因为这个事儿而不给他提建议。但是行为抽提之后,咱们来看看这个事儿如果放在职场会使怎样。
在我推荐这个APP内容的时候,是本着客观的角度,基于对内容的客观评价而来。而对方的反应,是基于个人情感因素而来。这本身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什么更重要。在我看来,优质内容、个人成长更重要,在对方看来,个人情感、个人好恶更重要。因此除非是特别特别要好的朋友,大家一般也就会避免想你提建议。
如此,则又缺失了成长和成熟的机会。
3.世界变得狭小
既然A在对待B的这件事儿上不太仁义,那A这个人,以及他的产品,他的平台上的其他老师的内容,都是不好的。于是,A这个人,以及他四周的一切,可以联想到他的一切,都被排斥了出去,被扔进厌恶的篮子里,不再关注,不予理会。
自己的活动范围、视野范围就会变得逐渐狭小。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比如一个人讨厌毛发,那么所有有毛发的都是坏的,肉不可以吃,鸡蛋不可以吃,因为他们都是有毛的动物的产品。那么这个人的饮食选择范围就会变得非常狭小。
4.职业形象受损
职场中,如果因为讨厌A就排斥一切A相关的事物,加入合作方有自己讨厌的特质,那你是否因此就和他不合作?
比如,某女士因为丈夫在外另建家庭而被离婚,此时在工作中,正好发现合作的大客户也背着妻子在外有劈腿,因此就拒绝和大客户的合作,甚至把他臭骂一顿。这会有什么后果呢?刚刚失去家庭的女士或许会被领导骂,或许失去升职加薪的机会,或许失去自己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职业形象受损。因为这个事儿就像是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我是一个凭个人好恶而进行判断和行动的人。谁又敢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去处理呢?
你可以说这样的人是真性情,但是抱歉,职场里有职业边界和规范,职场里需要性情成熟,而非性情随心随性的人。这样的职业形象,只会让大家远离你,工作任务远离你。
5.站队的尴尬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朋友觉得B是好的,A在帮助B的事儿上不仁义,A是坏的,是和B对立的,我是B阵营的,因此A的产品我都不要去碰,即使APP上的产品再好我也没兴趣。
职场上,输赢的合作模式是非常低效的,很多合作中,都在追求更长久的双赢模式。如果AB刚开始真的有冲突,而后AB两人在一起做双赢模式的合作,不亦可乎,那之前站队的小伙伴该如何自持?
真正事实是,B后来也来A的APP上做专栏,销量还不错,钱和名气双收。实现了A和B两个人的共赢模式。
这让站队的人,很尴尬。
最后
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职场中,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我们还需要不因自己的好恶而影响职业行为,拎得清,这是一名成熟的、具有成长性的职业人的关键素质。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