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妈蜜吖,经作者授权后转载,文字内容有所改动。
1
上学期,我常常听到tony 说,我是班上写字最差的人了,谁都比我写得好。我没放心上,只说那你要努力练习哦。
一天路上,遇到他的同学,说起写字,她不假思索,tony是我们班写字最差的孩子了。然后,哈哈大笑。
我看了儿子一眼,他默不作声。
参加家长会,有个小姑娘跑过来:“tony妈妈,tony写的字真的跟鬼一样呐!”不等我反应过来,她就跟一阵风一样的跑走了。
甚至有段时间,我自己都会下意识的觉得他的字简直不忍入目,在跟人聊起他的功课的时候,第一时间冒出“写字最差”这样的想法。
一直到有一天,一个关系很好的同班同学的妈妈转告我:“今天我家姑娘说:‘我其实觉得tony的字写得进步很大了,可是所有人都说他是写得最差的,连他自己都这么说’。”
我这才意识到,“写字差”成了一个标签,不但被别人,也被他自己在无意间贴在了身上。
2
情急之下,我各种查“给孩子贴标签”的文章。
满屏都是“给孩子贴标签的危害”、“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贴标签是如何毁掉了一个孩子”等等等等。惊出我一身冷汗。
总结一下,主要观点如下:
1、贴标签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2、标签的以偏概全,对孩子的判断不够准确。
3、有些标签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期望。
内向的孩子会因为内向胆小的标签而更胆怯,而丢三落四的孩子会因为时常被批评而更毛躁。
文章教导我们,要如何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如何谨慎的评价孩子的行为,如何避开使用不那么积极的词语跟孩子对话。不然,将毁了孩子的一生。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到底“标签”能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心血来潮,拿自己做了一个案例。找了30个我身边的人,让他们分别给我贴上5个标签。
这30个人,包括最亲近的父母、姐妹、老公、儿子,小学同学、大学同学、同事朋友甚至是我的领导和客户。
答案五花八门。
但筛选下来,有几个意外的结果。
幼时被贴上的“外向”“开朗”的标签没有持续影响我的性格,反而从大学开始出现了比较多的“宅”、“害羞”、“内向”这样的标签。
而学生时代的“懒散”、“厌学”到了进入职业阶段转换成“勤奋”、“专注”。
关系相当亲近人的,毫不犹豫的用“脾气急躁”、、“爱生气”、“没耐心”、“固执”来评价,而大多数人都是“友善”“易亲近”“和气”。
我发现,人的智能其实远超设想。
潜在骨子里的内向或者外向的基因不会因为被贴上标签而改变,而那些行为模式的标签会随着成长而改变。
人之所以在某个阶段会被“标签”影响,只是因为还没找到改变的方法。
标签的作用不容小觑,它会对一个人“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作用,但如果说它会成就或者毁灭孩子的一生,实在有点夸大。
3
回到儿子身上。
我还没有想好如何跟他聊,他就先问了。
“妈妈你知道,刚开学,老师都不熟悉我们,她怎么能最快速的管这么多孩子吗?”
“每天都跟你们呆在一起?跟每一个孩子谈心?学习专门的管理孩子的书?”
“不对!最快速的办法叫做'贴标签'。”
“嗯???”
“老师会先分大类,给孩子们贴上标签,等慢慢熟悉了,再分小类。等到特别亲近了,就会有每个人特定的标签。
贴标签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用的方法。爸爸说他的工作里就会经常用到,你的朋友圈也会用。”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理论,惊为天人。
他说的头头是道,我听得目瞪口呆。
“可是,妈妈你知道吗,一不小心就被人贴了标签,可是碰到不好的标签想要摘掉就特别难。
比如我现在就是“写字最差”这个标签,大家都这么说,我只有把字写得特别好,而且不是一次写得好,是每次都写好,还得等很久才有可能摘掉这个标签。”
听到这话我觉得好心酸啊。
他却说,“所以妈妈你不要着急,要耐心一点。”
正准备说,好。
他补了一句:“我估计在小学毕业之前应该差不多了。”
好吧,至少他很坦然的面对“被贴标签”这件事。
他清楚的知道,标签并不意味着什么,如果不喜欢的标签,可以通过努力摘掉它。
这就够了。
最后,我想说一下,当孩子被贴上不良标签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和孩子沟通。如果孩子无法坦然面对,家长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你是好孩子,也许在某个方面暂时做得不好,但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