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一个早餐店的故事。
我是第一批入住我们小区的业主,由于当时入住率还不高,所以在社区周边开业的商家并不多
就在那个时候门口开了一家早餐铺,大概就是这样的:
虽然卫生方面看起来较差,但当时只有一家早餐店,所以生意刚开始也还不错,
后来随着小区入住率的上升,生意越来越好,也时常看到门口拍起了长队,
老板索性让儿子儿媳辞职一起过来帮忙,听说那一年老板全家忙下来也赚了三四十万。
我猜老板当时肯定在想随着入住率越来越高,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
然而没过多久,隔壁开了个巴比馒头。
巴比馒头在常州也算小有名气,而且整齐干净的门面远比之前的饼屋来的舒适多,
顾客自然大多转移到巴比馒头,饼店老板家生意一落千丈。
那么我们再来复盘个故事,饼店老板只是一直延续之前的成功做法,那为什么会被市场淘汰呢?
实际上老板被一种静态思维所限制了。
静态思维
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达到固定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静态思维的逻辑表现是形式逻辑,它以程序性、重复性为自己的思维特色。
静态思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思维的准确化、定型化和程序化的优点,
但它毕竟是一种被动性的有限思维,有可能使思维陷入僵化、死板,从而失去自身的活力和创造力。
为什么突然想起来讲这个话题呢?
其实买房这个事就是反应出了很多人的静态思维。
最简单一点,假设你站在懵懵懂懂的2005年关头。
我问你“房价是涨,还是跌”。
“现在要不要砸锅卖铁,去买房子”。
你或许会二眼一抹黑地说:“什么是买房子”。
“妈妈关照我的事,最重要的是读大学”。
“出国留洋,海外文凭”
“找个好工作,积蓄买余额宝”。
对于当年懵懂的你,或许不知道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发财机会,就在你身边偷偷溜走。
在那些年代里,哪怕别人告诉你。你也不知道,也听不进去。
但是,在2005年,有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是懂的。他们是知道房地产全部规律的。
哪怕房价已经涨了3倍,房价还可以再涨5倍,合计15倍!
什么人如此大胆,胆敢说出如此惊天预言。
哦,说穿了毫不稀奇。“经历过了”的香港人,台湾人。
对于香港人,台湾人,他们从人均GDP3000美金~12500美金的历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全部都经历过了。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对于香港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GDP3000美金时,现代零售业,超市业开始逐渐起步。
GDP5000美金时,“吃”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家电消费成了热潮。
GDP7500美金时,房地产开始起步。而且雪坡漫长。
在香港,有所谓的“楼价学”之说。
楼价学,并不存在于任何殿堂学院。中文大学系不会有教授传授。
“楼价学”纯粹是民间智慧。市井口耳传说。
其中很有名的一条,叫做“升完仲可以再升”。
哪怕五浪衰竭,专家信誓旦旦一切利好出尽。
楼市专治各种不服。无风无浪帮你再拉一波狂潮大涨起来。
香港楼市,从1960年开始起飞。前前后后一共涨了约200倍。
你看到楼市涨了3倍,千万别尖叫。
千万别说“泡沫”。因为后面还有67倍。
同样的道理,当香港人来到大陆,看见大陆的房价涨了三倍。
大陆人纷纷叫嚷,“泡沫,要崩盘了”。
香港人,台北人,会感到很疑惑。
“真的会崩盘么”。
“按照香港的经验,好像不会呀”。
“按照台北的经验,好像还要涨三倍呀”。
房奴
房奴(mortgage slave)一词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房奴”意思为房屋的奴隶。
然而11年过去,当年在北上广深的“房奴”已经成为一个骄傲的阶级。
当年的房价和房贷利息与现在的房价和收入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其中很多人甚至已经筹划着用房屋的升值部分去购买第二套改善房,而当初没买房的你仍旧一无所有。
你这一辈子就给政府打工了!
你买了房就是三十年的房奴啊!
你每天一从床上起来就欠银行200元钱!
三十年时间没钱出去吃饭,乖乖带饭,早餐吃馒头!
听着就恐怖吧,感觉你贷款买了房,这辈子就完了,
然而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不正和饼店老板一样,
觉得整个世界未来仍然和昨天今天明天一样,
物价不会上涨,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不会涨工资,未来的三十年的生活依旧一成不变。
这个早餐店的故事还没讲完,下期再讲。